【本報訊】全球市場水浸金山,資金流入債市的趨勢未有改變,惟值得留意的是目前有13萬億美元債券屬負利率,佔整個市場約四分之一。安盛投資管理的固定收益高級基金經理李芷蘅接受訪問時稱,雖然美國正向加息步伐邁進,但歐洲仍有很多負利率債券,在全球投資者繼續追逐收益的前提下,亞洲債券直接受惠,「將錢放在負利率資產上並不合理,資金會從此13萬億美元債券,慢慢流向有正收益的資產中」。
她續指亞債有數個利好因素跑出,包括於疫情時有相對堅韌;普遍亞洲經濟體系陸續呈V形反彈,有宏觀經濟支持;加上估值吸引,以同等評級的高收益債券為例,亞債及美債的收益率分別是8及5厘,「投資者會覺得亞洲債好有投資價值」。
目前內房債成為市場主流,她所管理的基金持倉亦有約四成部署於此行業,平均收益率有7至8厘。內房揀債策略上,她提出三大重點。第一,是企業的土地儲備的多樣性,「如果土儲足夠,即使現在融資比較困難,亦有助加速去化」,遇上政策收緊時亦可分散風險;第二,是否屬人口流入較高的地方,現時看好廣東、浙江及江蘇這三大省份的住屋需求強勁;第三,是可動用的資金能否應付短期債務。
她指出,內房增長迅速的主因是透明度較其他板塊為高,投資者亦可留意每月公佈的銷售數據,作為判斷指標之一。美國債息走勢向上之時,選擇短存續期的內房債,除了能減低波幅,亦有不錯的收益率。
她又指,內房的業務增長已較疫情前好,惟政策仍是一大風險,「如果措施盡出,對房企來說是辛苦的,尤其是在集資方面較難」。
中國華融(2799)早前陷入債務違約風波,令市場變得敏感。於債券市場打滾十多年,她亦認為華融事件屬意料之外,有機會影響其他國企,部份投資級別債券或因而受牽連,「之前市場預計(國企)有政府支持,現時見到政府比較選擇性,亦都開始冇咁介意蔓延性風險,大家真係想注重係基本面」,此舉對市場長遠發展較為健康,惟短期會帶來波動。她又指,在岸市場已經越來越「信用分化」,料離岸市場會跟隨此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