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擅長「捉假」的黃科凱,歸納出造假賬的常見徵兆,如公司高現金但高負債、業績逆市遠勝同業過份造好,以及公司架構過度複雜等。
他指公司現金存量很高但同時卻不斷借貸,就很大機會造假。「借錢都要利息,點解自己有錢唔用,但去借錢?成件事解唔通。」另外,逆市大幅跑贏同業的公司,亦值得警惕。「例如喺疫情下,所有零售業績慘淡,但有一間竟然生意特別好,咁都應該要留意。因為好多時候,嗰啲公司資金鏈瀕臨斷裂時,為借錢應付債務需要做大條數。」
據其觀察,資源類行業較易造假,因為現金流龐大,追查較有難度。「但都唔係完全查唔到,投資者要對照行業前景,睇下嗰間公司喺行內係咪一枝獨秀。如果行業差,但公司樣樣指標都好,或者同一個物料佢明明貴過人十倍,但定單仲多咗,呢啲都好可疑。」
黃科凱指,如果對比兩間相同行業及地區公司,兩者毛利率或應收賬款差距大,則會對其數據產生疑問。行內做法是查核稅表、出入口紀錄等官方數據,並循各方面了解公司的客戶與供應商,以檢驗數據的可靠性。
同時,安排假客、假單製造不存在交易,亦是造假較常見手法。「好似有次要去上海查一間公司造假,真係要逐樣逐樣核對,好似某年某月係咪真係有過會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