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宣佈,將分兩期減少強制檢疫的日數,指如果已完成接種疫苗、抵港時病毒檢測呈陰性、抗體血清測試呈陽性,則酒店強制檢疫可減至7日,第一期只適用於香港居民。此措施一旦推出,有望令目前幾乎無法運作的旅遊業,以至離港與回港的探親、經商以至其他需要的出行,可以恢復一定程度的運作。
然而,問題的關鍵卻在於抗體測試。政府目前聲稱,抗體測試的形式仍需時去安排,而目前所暫定的,是抗體有效期為時3個月有效。這個有效期,以至究竟測到幾多抗體才屬有效,本身應該是一個科學問題,用林鄭月娥早前的說法:「市民應該以科學態度看待」。但眾所周知,目前香港甚麼都是政治問題,而關乎處理疫苗就更加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問題,一旦為了政治而不理科學,加上一連串不好運,那麼香港就隨時變成早前的台灣一樣,在防疫問題上出漏洞,而引致下一波的疫情大爆發。
早前有傳媒報道,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育高本恩的團隊,跟進了100名接種者的抗體水平後,發現目前接種了復必泰疫苗者,其體內的抗體水平,遠高於接種科興的人。報道甚至引述,部份打了科興疫苗者,抗體水平低至無法驗出,因此有需要接種「加強劑」。這顯示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政府高層帶頭接種科興,可是如果不少科興接種者,都無法在抗體測試合格,最終帶來的政治後果又如何?這會否影響政府對抗體測試的態度?
這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抗體測試嚴格,這當然令香港的抗疫問題安全了,又隨時可能令打了科興疫苗的人不合格;反之抗體測試寬鬆的話,則市民即使只有少量抗體,都可以合格,但抗疫能力就成疑,隨時成為引爆第五波感染的源頭。早前台灣的防疫問題出漏洞,既是因為防疫酒店,亦是因為不斷縮減本土航空公司機師的隔離日數,如今香港突然由21日隔離減少至7日,遠低於病毒的潛伏期,會否出現相同的漏洞?
當然更加玄妙的政治問題,就是當復必泰的表現明明比科興好,可是至今仍然未得到中國大陸的承認,於是不少要前往大陸者,都必須打科興;而由於抗體水平不及復必泰高,越多人打科興,香港就需要更高的整體人口打疫苗,才能達致群體免疫,究竟是要安全,還是要政治呢?
更加實際的問題,就是復必泰與其生產者BioNTech以至由美國生產的輝瑞疫苗,其宣稱的有效期由最短的六個月,以至最長的兩至三年;科興的有效期聲稱也有六個月,但目前港大的研究,以至早前科興董事長尹衞東自己說,可能要打第三針,去加強抗體,甚至正有試驗自行去「溝針」。問題來了,如果打完科興要溝打復必泰,為何不一開始就打復必泰?如果打完科興要「補」第三針的速度,快過復必泰,那麼政府不是要提供更多的社區中心,以至人手去補針嗎?長遠而言,為何要繼續打較低效率的科興呢?為何不是和新加坡一樣,主要接種mRNA疫苗,對個別對此疫苗敏感者,才接種科興呢?
更嚴重的問題,即目前的病毒正在變種,早前政府專家許樹昌聲稱,科興與國藥的疫苗面對來自南非的Beta變種病毒時,抗體水平大跌七成,而面對令英國感染人數又急劇上升、來自印度的Delta變種時,其有效率更成疑。當變種病毒成為感染的主流,這些早期的滅活疫苗,能否帶來效用就成疑,如果純粹為了科學與安全,定出較高水平的抗體測試標準是必須,同時為了阻止第五波爆發,政府應集中呼籲市民接種產生較多抗體的mRNA疫苗,而不是只求表面數字,卻未必有足夠抗體的滅活疫苗。
林鄭月娥昨日仍然強調「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升本地居民的接種率」,這種以高接種率就以為安全的假象,智利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接近六成人口已接種疫苗、近八成接種科興,但每日新感染人數仍高達六、七千人,比起年初未接種疫苗時的三、四千高一倍。政府何時才會面對科學事實,集中資源去接種更有效的疫苗呢?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