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走出疫情中僱員福利升級,累積感染數字僅次的印度,不少大型企業雪中送炭,財政支援病歿員工及家屬。另一方面,在經濟受重創之際,當地工作文化出現轉變,更多人轉做散工。此舉可令企業成本下降,有望以另一種形式帶動經濟。
在全球聘請75萬員工的印度塔塔集團,上月宣佈將繼續向病歿員工支薪至60歲的退休年齡,並承擔其子女教育費用直至大學畢業。玻璃製造商Borosil亦指,將向病歿員工家屬發放相等於兩年的人工,亦願意支付其子女教育費用直至大學畢業。營運總監凱魯卡指:「這相對於喪親損失不算得上是甚麼,但希望能令家屬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喪親之痛,並重新找到路向。」
印度最大汽車製造商馬魯蒂鈴木(Maruti Suzuki)董事長赫魯卡認為,照顧員工不僅是人道主義,亦具有商業意義。他指:「你必須和員工一起工作。如果員工對你無法建立忠誠,長遠而言,你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人力資源公司KPMG顧問波維亦認為,若公司在疫情下仍要求員工上班,理應確保一旦員工染疫,會照顧他們及其家人。他表示:「在這些時候你如何對待員工,是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事。」
疫情肆虐下,印度服務業及工業的傳統職位出現大規模流失,大批人選擇轉做散工,甚至帶起「零工經濟」。資訊科技諮詢公司IDC的研究總監辛格指,很多企業都不會回到增聘人手,甚至不再聘用全職員工,因為聘請散工對企業而言更具成本效益。
印度商會預計,印度零工經濟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7%。據全球管理諮詢企業BCG及非牟利組織戴爾基金會最新報告顯示,在散工文化的興起下,未來三至四年可為當地的非農業職位,由現時的800萬個增加至2,400萬個;未來八年至十年更可增至9,000萬個。報告估計,長遠而言可貢獻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約1.25%。
雖然潛力巨大,但印度的零工經濟仍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許多挑戰。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今年才宣佈,把應用於全職員工的社會福利保障擴大至散工工人。此前,他們沒有最低工資,工人亦幾乎沒有集體談判的權利。風險投資公司Flourish Ventures去年的調查指,近90%的散工在疫情期間收入大大減低,並且擔心他們未來的財政問題。
美國《財富》雜誌/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