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屈襲警 傳媒人賣樓打官司:這場仗從不對等

被屈襲警 傳媒人賣樓打官司:這場仗從不對等

【本報訊】他也叫李小龍,不過由細到大不打交,「就係嗰個李小龍太好打,我唔好打輸影衰個名呀大佬!」不打人的李小龍在now新聞做工程師,2014年傘運直播時卻被屈襲警兼被圍毆。明知自己無打人,有片有證但警方死不認錯,啞忍豈不是東亞病夫?上擂台打一仗,結果打了足足七年,法官做拳證,案件開審15日後,卻以最突兀方式完結:和解,政府支付所有訟費。主戰者問未完場先收手,公義何處彰顯?李小龍有苦自知,賣樓打官司,患上創傷後遺。這場交從不對等,「政府用公帑打,我有份納稅,點會有贏?」

庭上片段清晰不過,李小龍拿着工作用的鋁梯,跑上前採訪時,警員突然搶走鋁梯,幾名便衣將他按倒地上毆打,頭和身體多處受傷。李小龍當場被捕,警方稱他「襲警」並扣押他廿多小時,「律師話可以預備保釋,我反問無打人做咩要保釋啫 」,當時不知這叫「踢保」的李小龍,勇武了一次,「困我48個鐘囉,有證據咪告,我信自己無做過」。結果困了廿多小時,警方將他釋放。

必須還傳媒一個清白

被屈襲擊,要忍一時風平浪靜嗎?李小龍自問當初亦想「當自己黑仔」,他盼望警方一句道歉,「你講聲唔好意思,好簡單咋嘛,都畀你打咗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往往政府唔肯退讓,令好多不必要嘅問題出現」。這場不必要的官司,由2014年開始展開,持續了足足七年。

時間固然犧牲了,生活上很多的「必然」亦因這場官司而失去。「我好少喺facebook post嘢,最多都係飲飲食食」,以為他要說新聞人員須持平,「直頭唔係持平,係講都唔應該講,避免惹上不必要麻煩,因為政府咩揦鮓嘢都做得出」。李小龍的擔心有道理,七警案受害人曾健超上庭作供時,辯方將他的fb貼文一一挖出,質疑曾仇警講大話,「fb係我私人領域,點解可以拎上庭呢?但不得不認清事實,今時今日戴一個黃色口罩出街……」李小龍想痛鬧不公之際,欲言又止,「我唔斯文㗎,但做嘢時我覺得無需要好火講粗口,做呢行一定要公正」。

傳媒不打人,是常識。「喺直播鏡頭下工作,唔通我仲做犯法行為話畀你聽咩?」新聞人員從來避免成為新聞主角,尤其是新聞正在出街時。鏡頭後的行家或者市井,「食煙講粗口一定有,但襲警拒捕呢啲咁戇居嘅行為,係絕對唔會」。這亦是李小龍堅持官司七年的原因之一,「好重要還傳媒一個清白,我一個傳媒人,如果無做過都畀你入咗罪,個影響好大。

李小龍一直認為,這單官司不止關乎個人聲譽,還關係香港人。「原來有片證明,無做過都可以亂拉亂告,你都唔可以出聲㗎!」如果不站出來,整個社會將充斥暴力與混亂,原來打人可以不用負責。「我唔係扮英雄,都係想講畀自己個仔聽,爸爸無打警察」。李小龍笑說,現在九歲的兒子或者沒有留意太多爸爸的官司,「可能我睇得太多電視劇,啲小朋友畀人蝦畀人欺凌,話你爸爸係賊!我唔想個仔畀陰影籠罩」,現在還了清白,兒子可以理直氣壯。

談到家庭這一塊,李小龍帶點緊張和自責,七年官司折磨他,亦折磨了家人。「件事發生之前我好鍾意小朋友,阿仔三歲,好鍾意同佢玩。但之後成日覺得好煩,跟住脾氣越嚟越暴燥」,與太太的關係亦因此變差,鬧交次數越來越多,甚至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有一晚太太對李小龍說,「你好似好唔同,同以前變晒」,他察覺問題爆煲。最後心理醫生診斷他患創傷後遺症,當晚被警察毆打,加上被屈襲警和官司壓力,壓跨了李小龍以往正面的人格。

■2014年做傘運直播,卻被屈襲警及遭圍毆,李小龍為公義打足七年官司。

時刻警醒自己勿負「名聲」

至今李小龍仍要服藥,人多會觸發焦慮,「有啲時間唔需要食藥,例如疫症初時,全街都無人,我覺得好安穩,8號風球我又瞓得好舒服,因為唔會覺得警察會做嘢」。根據庭上片段,打得李小龍最狠的是一堆便衣警,「都唔知名、邊個係警察,所以我好源於呢種恐懼」,「醫生發現我唔驚軍裝、着制服有警員編號嗰啲」,着制服起碼不會亂來,基本似一個警察,「會唔會有警察着制服去按摩㗎?唔會㗎嘛。」

2014年李小龍住在警隊行動基地隔壁,不時傳來防暴演習的聲音刺激情緒,入稟前夕他壓力最大,最常鑽牛角尖,「嗰時住好高,望住窗口諗不如跳鬼咗落去算啦,一了百了唔好搞咁多嘢」,最後為了情緒和官司,他連樓都賣埋。官司拖延亦令他胡思亂想,「係咪我呢單特別耐?係咪我有啲咩問題?」,單靠他和港台行家拍的片段,足以證明他無襲警,但警方封鎖線後的影片,只有警方才掌握,到底警方會否交出?種種壓力,令他看不到官司的盡頭。

今次考慮和解,李小龍亦坦言面對同樣情況。若他不接受,律政司上訴至高等法院,律師費最少七位數,「賣樓都搞唔掂」,加上擔心情緒再出問題,決定與律政司和解。小市民與政府打官司「難,尋公義條路真係好難。最難嘅位係乜?係簽咗保密協議,好多嘢都唔畀講」,即使只是「律政司支付訟費」七隻字,爭取過程亦有不能說的辛酸。

堅持原因亦因為他的名字「李小龍」,「有邊個唔識李小龍,呢個名代表正氣、抱打不平,由細到大我都係呢個名,唔好虧欠自己個名先得㗎」。令他做人四十年都有「名聲包袱」的是他爺爺,出世後母親問爺爺改名,爺爺家住九龍城,所以把他名為「小龍」,母親驚訝「吓?李小龍名人嚟喎」,但爺爺說內地出生的小龍「無所謂啦」,結果小龍三歲來了香港。小學開始知道「李小龍」是國際名人,「真係會提醒自己唔好行差踏錯」。記者笑言可能叫李小龍更要立志打遍天下無敵手,他立即說「就係我唔想打輸所以先唔同人打交,我唔打得,就唔好同人打, 唔好打輸影衰個名吖! 」

■當日採訪期間,李小龍突遭警員搶走工作用的鋁梯。

是你教我「行無愧怍心常坦」

這場官司拖延了七年才和解,李小龍一肚怨氣之餘,亦明白這個政府的本質:不溝通、不尊重。「係咪啲嘢無得傾呢?和解係釋出善意,肯溝通同尊重,2019年就唔會落到兩敗俱傷嘅田地」,做政府的不肯退讓,只會令問題激化,抗爭越演越烈,很多不必要問題湧現。2019年幾個關鍵時刻,李小龍都有上班做直播,6.9百萬人遊行,當晚政府發聲明繼續審;7.1示威者攻入立法會,噴上「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是沒用的」,然後是7.21,整個香港自此改變。他的官司最後和解收場,「但政府由2019至今,有冇話同市民和解?」

他知道很多市民2019年遭受警暴,透過法院尋公義,「19年嘅case可能未必係一個七年,有機會十年。有啲市民可能無我咁好彩堅持咁耐……我覺得個啟示係,堅持,因為你真係無做錯。」面對今日的政治環境,他明白這番話說來有點無力,但他確信法庭仍然是一個揭露警謊的平台,正如法官李樹旭在15天審訊,提出種種質疑,警員供詞錯漏百出,已經足夠讓公眾判定誰是誰非。

李小龍笑問記者,「我係咪好膠,好大中華膠?」,記者反問這位膠爸爸,七年經歷有什麼道理教曉仔仔,李小龍想了一會,「我好鍾意陳獨秀嗰句,行無愧怍心常坦,下一句教唔教?等佢自己去搵啦!」

■患上創傷後遺症的他,脾氣變得暴燥,折磨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