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縱粉碎 我們不碎(無道)

《蘋果》縱粉碎 我們不碎(無道)

「《蘋果日報》執笠」的傳言由N年前已開始,但自國安大法從天而降,新香港法治下,這個傳言變成一個似乎必然實現的預言。如果《蘋果》只是一份經常批評政府的報紙,那一切都很簡單,當權者亦毋須大費周章除之而後快,由老董時代視「一報一刊兩支咪」為眼中釘,到今日很多主流傳媒已被統戰,《蘋果》繼續堅持監察政權的責任,它存在的象徵意義已超過其實質意義。《蘋果》是一家媒體,同是也像一座有點殘舊但代表堅守民主人權價值的重要橋頭堡,一旦倒下粉碎,影響之深遠,將超乎外界想像。歷史會記住這個壞時代,太多基本價值被粉碎,但我們必須相信,留下來的人未死,我們不碎,就有希望。

被打壓迫走的前港台記者利君雅,離職時留下印有《我們不碎》的散水餅。這首ERROR的歌,歌詞出自六四後寫下《天問》的作詞人周耀輝手筆,首段寫着:「看見到處正淌淚,才明白我們生於廢墟。」這正是今日香港的寫照。政權無道下哀鴻遍野,司法、教育、新聞自由等全面淪陷,報道真相的媒體所餘無幾,《蘋果》是眾矢之的,報館被搜、老闆及多名高層被捕,相關公司的資產被凍結,目的顯然就是要《蘋果》在「無糧出、無法印刷」下自行了斷。

沒有《蘋果》,香港不會陸沉湮沒,但這不單是一份報紙的事。2003年政府強推23條立法,激發50萬人上街,政權認定是「一報一刊兩支咪」所致,但當時無法除掉《蘋果》及《壹週刊》,只能封掉兩支咪,其中「大班」鄭經瀚其後自行創立D100,而黃毓民亦創立網台繼續發聲。近日黃毓民在網台節目明言:「呢個係大是大非,我唔係鍾意呢張報紙,而係佢唔應該受呢種待遇!」黃毓民強調《蘋果》倒下後,網媒也十分高危,寫文章的人亦然,「呢個係全香港新聞界嘅事,係新聞自由嘅事;沒有人是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

壹傳媒多年來受到在明在暗勢力的全方位打壓,近年廣告大減下經營困難,但《蘋果》轉行訂閱制後仍可撐下去。直至去年7月國安法實施,情況再急轉直下,新聞工作者頭上架着一把刀,《蘋果》受針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當局早前就頻頻「出口術」,提出所謂「假新聞法」。壹傳媒是上市公司,《蘋果》不是親中人士所指的非法組織,「假新聞」之說也只穿鑿附會,這一切關乎港人的基本自由,《基本法》第27條列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

想像一下,沒有《蘋果》及《壹週刊》,「一報一刊」被殲滅,寒蟬效應下,是否再有人敢質疑政權的陰謀、指控官員的惡行、揭露警隊的不堪?「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粉碎了,說真話的個人及媒體,是否可以繼續發聲?當紅線變成紅海,紅海又可以無限延伸,政權就是要警告「發聲就要有做烈士的準備」。著名作家倪匡曾經表示,如自由消失將會令香港毀滅,「主要係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係一切自由之母嚟嘅,無言論自由就無任何其他自由」。

筆者最近不斷聽着C AllStar的《留下來的人》,歌詞訴說移民離港或留下來的痛苦掙扎心情,形勢惡劣至此,只能憑歌寄意,「世界在平衡着多少心痛,開始跟結束;要記住你的一切,使世界亮了點」。26年來看過《蘋果》的人,在這城裏相遇過,天黑天光都好,相信分散可再共聚,最後再引用周耀輝的《我們不碎》互勉:「時代下吻吻你,幾多粉碎,願你不碎;同在世界塌下裏,見證我們繼續不碎也是萬歲。」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有沒有《蘋果》,我們也要撐下去。

無道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