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董事會星期五將召開會議,若保安局拒絕解凍資產作營運資金,便正式決定停運,《蘋果》正被「謀殺」,香港人都看得清楚,26年來已經習慣從《蘋果》得到新聞資訊的朋友,會憤怒丶失落,甚至抑鬱,問題是大家會否坐視新聞自由的終結?而《蘋果》被「殺死」之後,後續會帶來甚麼影響呢?
有人認為香港還有其他相對不受政權操控的媒體,例如商台丶眾新聞丶立場新聞,YouTuber 丶網台等,但這些小型媒體是借助《蘋果》這些大型新聞機構才發揮作用,因為調查報道成本高昂,只有大型媒體才有此人力物力,當這些調查報道面世後,其他網媒才有一人加一腳的作用,作出跟進丶評論,形成一股民意力量。傳真社FactWire屬於調查報道機構,但因為經費不足,屬於艱苦經營,他們最先追查台山核電廠安全問題。市民可通過訂閱丶捐錢支持調查報道,令他們可以增聘由《蘋果》出來的人手。有線中國組記者離開後,也由眾新聞吸納了。眾新聞丶立場丶獨立媒體各有專長,市民也要支持他們壯大,蛻變成具規模的新媒體,發揮更大影響力。
殺死《蘋果》後,下一個會是商台及網媒,相信會仿效新加坡搞「反假新聞法」,社交媒體轉發被認為是「假新聞」的資訊,保護權貴集團不受公眾傳媒監察,另外針對性封鎖個別網站。對於主持人丶時事評論員,離開大台是時間問題,轉型成為自媒體KOL刻不容緩,KOL之間應多協作,一起提高影響力。《蘋果》消失後,市民會更多從網媒獲得資訊,應該有人會開發簡單的Apps,一站式得到KOL的最新評論。其他傳媒管理層在國安時代會更趨保守,但前線的傳媒人將肩負更大的使命,在監察香港特區政府施政丶政商權貴利益集團等問題上堅守新聞公義原則,揭發弊案。
1988年南韓民主化起步,但保守力量仍然強大,不容於保守媒體的南韓記者約20人,創辦了《韓民族日報》,由6萬名市民捐款支持,成為股東,公司CEO由員工一人一票選出,CEO再提名總編輯,今日《韓民族日報》是三大傳媒集團之一,旗下有報紙丶網媒丶周刊,這是南韓人守護自己新聞自由的努力。我曾經向南韓NEWSTAPA《打破新聞》總編輯金鎔鎮請教關於韓國獨立新聞調查報道的成功經驗,他們是當年令朴槿惠下台的主要傳媒力量,原來NEWSTAPA是NGO模式的經營,行會員制模式,將調查報道揭發的過程變成紀錄片,向會員播放,成功殺出一條血路,這不就是《鏗鏘集》模式嗎?
時代正給予香港人考驗,容不下懷憂喪志,我認為《蘋果》的成功,是因為科技創新結合執行力,要捍衞自由,就需要我們繼承《蘋果》的成功要素,並且發揚光大。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