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身穿八路軍服 排排坐聽黨課

遊客身穿八路軍服 排排坐聽黨課

【本報訊】在百年黨慶的「紅色旅遊」風潮下,延安這座四線城市湧入大批人潮,機關、國企組織的團隊更身穿八路軍服裝、拿着小板凳在現場「聽黨課」。但數到最千奇百怪的時刻,莫過於在革命遺址前的大合照。「萬歲、萬歲、萬萬歲!」「勝利!勝利!勝利!」「延安美不美?美!」各種振奮人心的口號此起彼落,有團隊甚至高舉拳頭,重讀黨員誓詞。

黨史學習班成員拿着小板凳,在景區空地「排排坐」,聽着由延安大學教師講的黨課,是延安的常見情景之一。延安作為兩代領導人的孕育地,毛、習成為講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名字。其中,習近平提到的「看齊意識」、「實現民族復興」等觀點,都被編入講辭。「整個心靈都受到洗禮」,一名從北京過來、身穿軍服的央企員工表示,「特別是老師給我們講,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關係,是軍民魚水、血濃於水,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為人民服務」。

因應建黨百年,紅色旅遊需求大增,園區更臨時聘用講解員,「兼職幹幾個月」。「六月份淡季,平時人多的話,我一天要講十多次」,一名臨時講解員說。

長征結束 毛上神壇之地

今日的延安是中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35年至1948年,這裏是中共的革命根據地中心和大後方。1935年,中共紅軍在國民黨軍圍剿下,自江西逃亡陜北(中共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至1948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轉向華北。這前後12年5個月,被稱為「延安13年」。中共當時為與國民黨爭取民心,一度在此期間實行民主選舉。

除了是長征結束點、13年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亦是中共正式脫離蘇聯控制、毛澤東走向神壇之地。一開始,中共並非中國的本土政治組織,而是由蘇聯控制的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在1940年代,內部形成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和蘇聯派分庭抗禮的局面。1942年,毛發起延安整風運動,打倒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在中共七大確立了「定於一尊」的權威地位。「東方紅,太陽升」這一歌頌毛澤東的陝北民歌,也由此流行。

■園區聘用臨時員工講黨課。

課後答不出延安精神

不過現時的革命遺址,只着重強調中共軍民當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吃苦精神,已故領袖的故居,展示着千人一面式的簡陋、粗糙環境。有第二次來到參觀的西安遊客表示,20多年前來「沒多大感觸」,「現在年紀大了,看到犧牲的年輕人,都流眼淚了!」

然而問到「延安精神」具體是甚麼,上過教育課的他們多數尷尬一笑,「延安精神……到目前還沒有太多的……至少有個艱苦奮鬥吧」、「不太清楚」。「延安精神」包括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繫實際和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