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父親節是兒女向爸爸表達敬意的日子,亦讓家長反思親子關係。有機構調查發現,近七成小學生期望每日能與父親傾談半小時,惟約四成學生表示每日與父親相處時間不足30分鐘,約兩成學生更指父親不清楚自己最近經歷的事情。調查顯示孩童的「期望」與父親「現實」所付出的親子時間存在落差,建議父母與子女透過親子活動增強關係。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上年11月至今年3月,一共訪問了568位就讀小四至小六的學生。機構問及逾400位與父親同住的小學生,調查發現共41%受訪學生與父親每日相處的時間不足30分鐘。
調查亦發現,有29.8%受訪學生同意「對於我所煩惱的事情,其實爸爸知道得很少」,另有22.5%學生同意「爸爸並不清楚我最近經歷的事情」,同時有23.4%學生分別表示「爸爸對自己的期望過高」。
不過,機構發現疫情對孩童與父母的相處有正面影響。機構以-5分(非常負面)至5分(非常正面)作評分,疫情下受訪孩童予父親的平均分數為2分,另予母親的平均分為2.5分。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施文欣指,母親一向擔當照顧角色,母親與子女的接觸時間較父親長,故母親的分數較父親高。施文欣提醒,親子聊天是向子女表達關心的渠道,若雙方於小學階段欠缺交流,日後子女處於青少年反叛期時,雙方或會因不了解而易生衝突。
施文欣建議父母可與子女訂立約半小時的相處時間,讓子女於該段時間分享當天經歷或進行親子活動,如玩桌上遊戲等,藉此增進雙方的了解。她又期望父母放下電子產品,把握與子女相處的時間,不要讓電子產品剝奪家人的相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