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捍衞新聞自由 俯仰無愧(盧峯)

蘋論 :捍衞新聞自由 俯仰無愧(盧峯)

昨天是本報創刊26年的日子,《蘋果日報》就像1995年6月20日及往後每一年那樣出版及在網絡上載新聞、評論、特寫。然而,昨天誌記26周年的報紙能如常面世來得驚濤駭浪,一點也不容易。因為就在報慶前夕,本報及本地新聞界遭受到空前衝擊,超過500名警察在報慶前三天殺入本報辦公室,大肆搜查包括向來受嚴格保護的新聞材料,帶走超過40部電腦、伺服器及當中藏有的大量新聞資料,意味大批新聞來源、敏感資料被拿走。

前路多艱 成功出報儼如奇蹟

就在當天清晨,五位本報高層包括社長張劍虹先生、總編輯羅偉光先生被拘捕。到了報慶前一天,張先生、羅先生被起訴及帶上法庭,在申請保釋被拒後二人要在收押所度過蘋果26年報慶,且不知何時能重獲自由。對他們兩位及家人打擊之巨大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大規模搜查報社加上拘捕、起訴行動對報館日常運作的干擾同樣極大。張先生、羅先生被還柙意味本報即時失去兩位掌舵人,令公司運作、新聞管理遇到很大的障礙;而引用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等三家公司資產接近二千萬則令資金流轉變得困難,能否按時發薪金已成了大問題。再加上警方大搜查、拘捕對同事心理造成困擾及恐懼,令他們比以前更擔心日常採訪工作會踩上紅線。像這樣的三重夾擊對本報以至本地新聞界而言實在前所未見,能在報慶當日成功出報已儼如奇蹟,這全賴本報仝人上下一心發揮拼勁及專業精神。

然而,前路多艱是明擺着的事實。先是大搜查、拘捕的餘震未消,政治、法律上的壓力仍在繼續甚至升高,加上第三、四波搜查搜捕的陰影揮之不去,國安法控罪的紅線模糊不清難以把握⋯⋯等,蘋果要熬過重重難關不容易,也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堅持一天是一天。

警方的搜查、拘捕行動對蘋果固然有直接及巨大打擊,它對本港新聞自由響起的警號更是前所未有的響亮。首先,保障新聞自由必須讓新聞工作者能保護敏感新聞材料,包括投訴人、報料人的身份及聯絡方式⋯⋯等。今次警方在國安法授權下取得搜查令撿取報館內原屬機密的新聞原始資料,意味記者及新聞機構不能再有效保護敏感資料,「吹哨人」身份可以輕易暴露。未來不僅是本報,其他新聞機構都難以像過往般得到公眾信任提供重要內幕資料,難以再得到有力線索踢爆政府、官員、公營機構的醜聞、錯失,令新聞界監察當權者的力量大為減弱。

評論風險增 言論空間勢消亡

另一方面,港版國安法凌駕本地法律保障的公民自由與權利已越來越清楚,即使是基於事實的報道、評論都有可能被執法機關視為觸碰紅線而被調查、追究、拘捕、起訴。一旦被追究,新聞工作者幾乎無險可守,沒有多少保障,必須面對冗長的調查與起訴過程,還可能被長期羈押,失去自由。這樣的前景對專業新聞工作者是極大的心理威脅,可能令不少人在採訪、報道時變得畏首畏尾,避開敏感的題材,不敢多提反對聲音及異見者。

至於新聞評論面對的風險更高,因為公正或基於事實的評論無法作為有效抗辯,評論人自我審查約束的壓力將會更大,為了自保將有更多人自覺跟從官方口徑。到了這地步,香港原來多元、開放的言論自由空間將快速消失,《基本法》保障的新聞言論自由也會只剩一紙空文,有名無實。

上周末新任記協主席陳朗昇先生說,「新聞自由已弱不禁風,惟香港仍需要新聞,需要記者,更加需要真相,會與同業繼續爭取僅餘的新聞自由。」陳先生說的沒錯,亂流下的香港仍需要真相,仍需要新聞言論自由,因為沒有新聞自由香港將失去最重要的制度優勢,失去對投資者的最大吸引力。只不知道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是否明白這道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