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及泛民初選被「打造」成為國安大案,是特區給中央的建黨百年獻禮。
今次是第二次用國安法鎮壓《蘋果》,拘捕管理層及新聞負責人,大家都關心香港的新聞自由還餘下多少。我認識的黎智英,他是第一個認識到傳媒作為一門生意,需要跟着市場走的傳媒老闆,所以在1989年六四後創辦《壹週刊》,開始了「壹傳媒」31年的旅程。他相信自由,其實是與市場共生,只要跟着市場走,就是捍衞了自由。《蘋果》若被政權取締,是新聞自由的終結,也是傳媒產業的終結。
六四後黎智英知道民意恐共丶厭共及反共的情緒,於是毅然放下成衣生意去辦時事周刊,這是看見了生意機會,也完全革新了香港印刷媒體,開啟了紙媒黃金時代,推動香港傳媒行業走上另一個層次,包括全電腦排版丶引進日本彩色印刷機丶立體圖形Silicon Graphic電腦丶新聞Info Graphic,一直到互聯網新聞串流平台,這種科技應用及革新的精神,令他走在行業的尖端。壹傳媒的精神,不只是政治立場,而是不斷創新的努力,這種動力來自市場競爭。九七後,香港傳媒市場出現了漸進式的巨變,權力與資本結合,同中共有各種利益關係的「傳媒新貴」出現,市場開始扭曲,傳媒不再是一門獨立的生意,而是用來對沖內地生意風險,leverage其他利益的工具,於是當其他傳媒越來越聽話,脫離民意市場去取悅政權時,相對而言,《蘋果》變成越站越前,推上了風浪尖。
本來在香港本地民意市場,「黃」才是主流,這從林鄭民望丶區議會選舉結果足以佐證,但偏偏最能反映民意的媒體,卻沒有廣告生意,背後當然是政權黑手,這種陰乾手法已經持續多年,但即使艱苦經營,《蘋果》就是頑強地繼續生存。結果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越多媒體染紅,民意越趨激進化,免費電視台丶收費電視台丶中英文報章丶電台大部份歸邊情況下,市民對中共接受程度反而持續下降。這不難理解,當香港傳媒出現不同程度的「黨媒化」,令他們政治影響力消失,大家從《信報》丶《南早》丶《明報》的銷量及影響力下跌中可見一斑。被收編的媒體失去消費者信任,品牌劣質化,銷量萎縮,遑論革新行業,推動整個產業發展,於是傳媒變了老闆政治marketing生意,於是更加萎縮,整個行業暮氣沉沉。
《蘋果》是港人治港大敗局的代罪羔羊,教育丶傳媒丶泛民被大小官僚視為眼中釘,推卸政治責任的借口,九七至今建制中人指為阻礙人心回歸的三座大山,現在快將徹底鏟除,但香港人對中共及特區政府的支持,有一丁點回升嗎?真正原因是政府決策逆民意所致,人為扭曲的香港傳媒市場生態,導致了堅持跟市場走的媒體一枝獨秀,而造就《蘋果》影響力的,其實是政權本身!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