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茄子─金牌配角

越陌度阡●茄子─金牌配角

今年春天,我終於開始教農青們生產茄子去賣了。

茄子在夏天的農產品中算是不太難對付的角色,夏天菜餚少不了她,但又不是大熱之選,以前少有香港農夫專攻茄子,但茄子的收穫期遠較其他夏天瓜豆長,仍是農夫一個不錯的投資項目。

烤軟去皮打爛 製醬配麵包

茄子原產自印度,初見於南北朝的《齊民要術》,相信是隨着佛教第一次大規模傳入中國時落籍的,古名叫「落蘇」,跟當時的酪酥(乳酪)味近而借音轉義得名,想來也有道理,因為茄子煮爛之後,口感綿滑,中亞及東歐一帶都有一些類似醬料的茄子料理,英文多以eggplant dip稱呼。

有一位羅馬尼亞的朋友早年就教我的妻子做這種茄子醬,把新鮮茄子(最好是圓茄或燈膽茄)烤軟去皮,再加入油、鹽、胡椒調味打爛即成,很合配麵包來吃,也可以加入洋葱或其他調味變化出不同口味,茄子主要是提供一個幼滑口感的載體,跟希臘中南亞一帶以乳酪做的沙律醬料,是一種風味以兩種材料表現的手法。

後來隋煬帝又命名為「崑崙紫瓜」,崑崙即是指來自印度南亞之物,唐代傳奇〈崑崙奴傳〉就是講印度來的奴僕武功高強,足智多謀,為主人取得美人歸的故事。不過,這些名字都不及「茄」這稱謂來得普遍,到了廣東一帶才又叫為矮瓜(不知是否似瓜而非瓜,次於瓜而得名呢)。中國大江南北都有栽種茄子,北方較乾燥冷涼,圓茄和膽形茄這類古老的品種較為合適,長江至南粵則以耐濕熱的長茄為主。如果以味道口感分類的話,越幼長的茄子越軟滑,越短肥則越厚實,最幼細的杭州茄子和廣東南海的鹽步秋茄(觀音手指),適合蒸煮涼拌;粗身一點的胭脂茄和敦和茄(粵紅茄子)則較耐煮一點,紅燒或魚香是常用做法;圓茄或膽茄是西方的主流品種,除了之前的dip,用在烤焗最好。茄子又有青、白兩色品種,兩者甚至比紫茄更粗生,但表皮都有點厚,最好就在小一點時即刻收割。

茄子一般分為春栽和秋栽兩種形式,春栽的較普遍,在農曆新年前下種育苗的話,三月就可以落地,五月便有收成,也有農夫會在立冬前定植在土中養苗,只要禦寒得法,三四月就開始有收成,可以搶前賺錢了。

北方春天來得慢,最早也要三月才可種植,所以茄子一定是夏天作物,到第一場霜降來時便完結,收穫期非常長,但跟同是茄科而來自中南美的番茄辣椒不同,並不耐冷。茄子的枝幹比番茄辣椒要堅硬得多,一般只需幾支竹子支撐即可,管理不難。第一朵花在定植後個來月便開始出現,這顆茄子叫「門茄」,但職業的做法多會摘除,一則這門茄易着地彎曲或被蟲咬,二則可留下養份給之後形態更佳的「對茄」。為甚麼叫對茄呢?是來自修剪之後的形態,農夫會把第一花(門茄)之下的側枝全部摘除,只留左右兩幹生長,便同時得到兩隻漂亮的茄子(一對的茄子)。修剪方式如此類推,就有「四斗母茄」和「八面風茄」,這批茄子是最美味的,之後會根據空間及植株的狀況來修剪,生出來的茄子會較為小一點,是為「滿天星」。

無汁又不甜 蔬菜淡季的選擇

茄子沒有強烈的味道,也沒有汁水甜味,更不可生吃,所以永不見她作為重要菜式登上餐桌,中菜中最有名的算是魚香茄子了,但味道也全給醬料鹹辣香味遮蓋。但茄子贏的可不是強烈的風味,而是其適應性及幼滑口感,走到全世界都有一些變異的品種落戶,為不同地的蔬菜淡季提供選擇,是蔬菜界的金牌配角。

鹽步秋茄

結實的圓茄最合烤焗。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