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房屋委員會上月底宣佈拆卸四幢工廈,以重建為4,800個住宅單位。有受影響租戶指工廈經營的行業不少需用重型機器,批評房委會津貼金額不足以支付搬遷費用,又指重建計劃公佈後,鄰近工廈即加租或封盤,惟房署只供60個空置單位予2,000租戶競投。另有租戶坦言每日在60、70度高溫下工作只為餬口,冀守住父親留下的60年鐵器老字號,但無力搬遷只能結業,斥政府「為咗四千幾個單位,隨時打爛成萬人飯碗」。
記者:鍾雅宜
房委會上月底公佈拆卸九龍灣業安工廠、火炭穗輝工廠、長沙灣宏昌工廠及葵涌葵安工廠四幢大廈,涉2,088份租約及暫准證,擬年半內清場;租戶可競投餘下兩幢工廈60個空置單位,料約35戶爭一單位。宏昌工廈已有200多戶反對計劃。
陳先生(化名)在該廈地舖經營本港少數仍生產重型鐵器模具的五金公司,供應地盤及碼頭等。陳父60年前在愛秩序灣創業,由寮廠遷至房署九龍灣工廠大廈,2007年該廈拆卸後遷至宏昌工廠,沒想到14年後再遇逼遷。
「我哋都係想自力更生,點解要連微小企都殺埋?」60歲的陳先生幾乎每天要對着火爐工作,「打鐵好辛苦,夏天好熱,冬天都熱,最熱60、70度,都無辦法,喺呢個範疇仲可以掙扎求存,但要離開,我就甚麼都不是,只能拎綜援。」他稱疫下建築業生意急跌一半,沒料再遭政府趕絕。房署沒空置地舖供競投,「我哋呢款重型機上唔到樓,無得投」,私人工廈租金至少貴七成,「生存唔到,唯有結業」,父親一輩子心血隨時毀於一旦。他稱不少租戶屬家庭式微企,以約2,000戶平均聘數名員工計,「為咗四千幾個單位,隨時打爛成萬人飯碗。」
製造汽車零件等的輝哥亦是業安廠戶,以6,000元租用單位,他指「政府一宣佈重建,四區都加租同封盤,2,000戶一齊搶,即使得三分二繼續做,出面個市承唔承受到?」以其500平方呎單位計算,料獲十多萬賠償,「搬啲機械過去加埋裝修拉電,十幾萬一定唔夠」。輝哥稱房署空置「得60個,畀露宿者都未夠,仲要價高者得,即係爭崩頭啦。」他冀當局至少延長清拆期至三年,賠償金額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