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咪錶廠死守40年「仲搵到食」

的士咪錶廠死守40年「仲搵到食」

【本報訊】本港首家的士電子咪錶廠屹立宏昌近40年,由人手製錶到行業萎縮仍守住,「維持唔難,搵大錢就難」,惜自力更生的算盤或因重建被打破;在業安印製冷門音樂書的出版社捱過沙士、頂住疫情卻難敵拆遷,「如果香港無晒工業,只能下下靠大陸」。

老闆娘劉女士與丈夫在1982年創立本港首間的士電子咪錶工廠。她指從事核數的丈夫當年從新聞得悉的士機械咪錶難調整加價幅度,偶然知道台灣生產電子咪錶,「就買咗一百套返來試,結果市場受落、運輸署亦批」,誤打誤撞入行,至今推出至第十代電子咪錶。該廠全盛時期有十多名工人製錶,其後經營環境轉差,越來越少人領新的士牌,換車量不多,便兼做燈箱及小巴顯示屏等。1993年工廠因人工太貴,遷內地生產,在港則修理咪錶及的士旗。

「港若無工業只能靠大陸」

疫下生意跌三分一,劉稱仍算「搵到食,維持不難,但搵大錢就難」。劉聘請八名修錶師傅,「人手無得減,搬出去要畀成五、六倍租,政府有無諗過咁樣會影響幾多家庭、係咪值得毀滅2,000間微企?」

印刷業在港逐漸式微,林先生仍在業安工廈苦苦經營其創立逾30年出版社,印製冷門音樂書和琴譜;當年入行只因曾是教琴老師對琴譜情有獨鍾。林形容疫下「生意歷來最差,差過沙士,好在有保就業,仲有得做就捱住先,但拆卸就一定無得做,相信大部份印刷業都做唔住」。他料受影響約2,000廠戶隨時一半結業。一直仍在堅持的香港工業面臨被趕絕,「如果香港無晒工業,只能靠大陸,內地嘢一貴就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