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端午,就想起媽媽包的上海粽子,分兩種:鹹肉、赤豆。餡料嘛,前者用上佳豬腿肉,後者,紅豆生南國,全用寧波的。我喜吃赤豆粽子,媽媽瞪眼瞧我:「小鬼頭,要吃粽子,來幫忙!」沒問題,咚咚撐,自家動手,老快包好,跟媽媽包的擱在一起,優劣立見。她的,四平八穩,三角粽,精緻有樣兒。我的嘛,東歪西倒,賣相忒駭人。 管他的,蒸好,自家吃,津津有味。粽子起源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有云「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粽子)。」自此盛行,衍為風俗。
粽子按地域,可分為南、北兩大類。北方有北京、山東、陝西粽子;南方有四川、江蘇、嘉興、廣東粽子,而以江蘇、廣東最為常食。江蘇粽,就是上海粽,有鹹、甜二類,上海人,起初吃甜肉粽,伴以白糖,咬起來索索有聲,嫌單調,引入馳名江南嘉興粽子。三角形,禾草結紥,餡用豬後腿肉和上等糯米,沸水淥之。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嘉興粽子由是獨樹一幟,風行上海。媽媽拿手包粽子,更勝同順興。端午家宴,食客搶着要吃媽媽的滬式嘉興粽子,她笑開花。爸爸嗜甜,鹹肉粽不配胃口,媽媽愛夫,包赤豆粽和豆沙粽,醮白糖吃,爸爸可連盡三隻。我是小鬼頭,管你赤豆、鹹肉,豆沙、只要好吃,都塞進肚皮裏。
南來香港,粵人聚居之地,上海粽子不相宜,廣東粽子獨佔鼇頭。香港粽子,跟南方沿海地區大類相近,都以裹蒸粽,鹼水粽,鹹肉粽為主,只是形狀有異於上海,呈長方形或四角形。香港人大多吃裹蒸粽,餡料主要是豬肉、黃豆,鹹蛋黃一類。經濟起飛,人們富起來,拌入金華火腿,日本吉鮑,甚至魚翅,價格不便宜,銷路卻佳。廣東粽子以外,潮州粽子也不乏捧場客,餡料是瘦肉、冬菇、蝦米、栗子,簡簡單單,風味絕佳。近十年,媽媽已不再包粽子,我家端午,門庭車馬稀,再聞不到粽子的氣味,也沒了讚美媽媽包的粽子的聲音。端午前,往探,獨個兒坐在客堂間,望着窗外,忽地喊:「小鬼頭,你來看,月亮出來了!」窗外,陽光燦爛,一片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