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這一盤生意不是容易做,撇除處境特殊的壹傳媒(282),近期香港傳媒界發生一系列事件,由星島(1105)賣盤、新傳媒再次上市、東方報業(018)易名,不約而同也反映出這個行業的掙扎。
何柱國自90年代入主星島,約21年來星島賺多過蝕,只有5年蝕錢,虧損總和約3.2億元;在賺錢的16年,平均每年賺約1億元;不過,近年盈利則每況愈下。
但星島近兩個財年越蝕越多,由2019財年蝕2,268萬元,擴大至2020年的8,090萬元,最終何柱國也需把星島,易手至佳兆業(1638)的郭英成。
以「正義傳媒」自居的東方報業集團,就算有疫情打擊,也錄得2億元純利(當中包括投資物業公允價調整約4,000萬元,以及保就業約6,000萬元收入),但出版報章及廣告收入卻按年跌1.35億元,反映出經營紙媒的難處。
有趣的是,公司擬改名「東方企控集團」,似乎想透過淡化「報業」二字,而邁向更多元化發展,例如貸款業務,讓香港人更加明白到「正義傳媒」百足咁多爪。
最後就是楊受成的新傳媒捲土重來,之前他已經把傳媒殼賣盤三次,後來購回傳媒業務,如1999年把新系集團售予林太鈺,次年把資產注入中太集團易名英皇科技資訊,兩年後又把殼賣給潘蘇通,然後楊受成購回新傳媒,於2008年將新傳媒集團上市,後來又賣盤予恒大(3333)。
大概在這位猛人眼中,傳媒是一盤可以結合財技的大茶飯,如在上次把編號708的上市地位易手時,就賺走約6億元殼價,而今次他搞「新傳企劃」,到底是為了擴充傳媒業務,抑或想故技重施?
最後,當然要提提壹傳媒,近年虧損連連,《壹週刊》一度想賣走最後沒成事、寧可直接倒閉也不賣走台灣《蘋果日報》,現在香港《蘋果日報》則遇上有史以來最大困境,定位與各大傳媒截然不同,很可愛。
十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