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百年古蹟住了甚麼人?灣仔藍屋 現代版72家房客

港情講趣●百年古蹟住了甚麼人?
灣仔藍屋 現代版72家房客

「記得當年同一時間很多條戰線,有皇后碼頭、利東街等,如今很多已經面目全非,藍屋是香港唯一可以留屋留人的古蹟。」藍屋居民憶述2006年開始的10年抗爭。藍屋的存在難得,裏面的鄰里關係一樣難得,現時藍屋及黃屋共住了20戶人,守望相助的精神活像現代版《72家房客》。今年剛好是這灣仔地標100周年,帶大家一起探究這小社區的魅力吧!

幾年前聖誕節Kevin和一班街坊一起收集廢料自製大型燈飾。

大吊扇示範單位 設計師DIY益街坊

Kevin的家如示範單位,建築設計很有特色,金字瓦片屋頂加特大的圓拱形窗、天花上兩把大吊扇、保留了100年的地磚,很有電影感。做環保產品設計的Kevin一件新傢俬都冇買過,全部用廢物一手一腳自己改做,就像一間回收博物館。訪問時他正將鐵絲網剪成一小塊,再打磨送給鄰居,揳在渠位防止曱甴入屋,「整開就順便整埋,之前都設計過門鐘和門柄派街坊。」之前一直住私樓的他,連隔籬屋姓乜都不知道,「這裏復修後多了共享天橋,可以種植、曬衫,會很樂意逗留與鄰居傾偈。」住藍屋的人是否個個都十八般武藝?他說:「只是大家都願意將自己最擅長的分享,有人烹調,有人幫老人家義剪,我記得我騎單車撞傷都有找住樓下的陸師傅看跌打。」

Kevin家像工作室,因他愛收集廢物回收再造。

原裝大吊扇,吹走因溫差帶來的濕氣。

Kevin

單位:黃屋二樓

面積:380呎

居住年期:3年

露台最多企三人 古蹟控:如住博物館

Joey和丈夫Michele剛搬入藍屋,住在西半山1,200呎的單位10多年,兩夫婦特別喜愛古蹟,尤其是做日本古董藝術鑑賞的Joey。「因為工作關係經常接觸古物,現在不但在工作層面,連生活都在古蹟裏面。」但住在百年歷史的建築物有很多限制,「牆不可以釘窿鑽窿,洗手間漏水要找藍屋負責保育的維修師傅。雖然經過復修和加固,但為了保存外貌,露台不是全部鋼筋水泥,當中有木材,所以不能企多三個人。」來自威尼斯的外籍丈夫Michele來港23年,他當初一直以為這地方是個博物館,「很多我見過的舊建築如皇后碼頭都拆了,感到很遺憾。」Joey更提到自己很感激當年有份爭取過藍屋的街坊,自己和老公才有機會住在這裏。

每個單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復修,Joey和Michele家中地磚仿照百年地磚的圖案設計。

藍屋的大露台,原來承重不能多於三人。

Joey & Michele

單位:藍屋一樓

面積:570呎

居住年期:半年

八百呎月租三萬 入選夫婦愛搞活動

現在藍屋有個800呎的單位招租中,月租$30,388,不過並非有錢就可以搬進去,入住古蹟需要填表申請、自我介紹,還要經過一輪面試,但不少人不惜大屋搬細屋都要入去住。Juliana和老公住在海怡半島18年,原本住的地方有600多呎,但仍選擇搬到這裏,「視察時已覺得環境非常適合我們,面積小了一半,但多了公共空間,活動範圍反而大了!」申請入住是否很困難?她認為自己並沒有很大貢獻,入選有可能是因為她會是一個很活躍的鄰居,「未有疫症時,中秋節和過年都有大型活動,會落手落腳一齊搞。」她養的貓咪藍藍就是在藍屋發現的流浪貓,每日都會在天橋上「放風」,撞到鄰居同樣在放貓,貓咪散步主人們就一起在天橋嘆咖啡。

Juliana單位最大特色是利用樓梯的空間變成閣樓。

Juliana在藍屋發現的流浪貓,取名藍藍。

Juliana

單位:黃屋一樓

面積:360呎

居住年期:3年

原居民第四代 「情義有錢都買不到」

要訴說藍屋的百年歷史,不得不提2006年政府宣佈重建藍屋,改建為中醫博物館,要趕走差不多40戶居民,多得一班街坊和義工堅守,終於成功爭取留屋留人。經過10年抗爭和3年復修,有年紀大的人去世,亦有部份居民接受政府賠償上公屋,最後留下的只有八戶,華姐就是其中一位。當年她有份和林鄭月娥開會,「林鄭拆東拆西,被人罵到狗血淋頭,全部得一個空殼有甚麼意思?冇人根本冇生命。當時個個都幾十歲,但我個心就好堅定,他們 (政府)收不回藍屋。」一班原居民差不多日日開會,華姐自稱是兵,一「吹雞」就會到。

華姐與藍屋好有淵源,住在這單位的已是第四代人,對藍屋的情意結不僅是地方,更多的是情。「我住了三十多年未與舊鄰居嘈過半句,隔籬屋冇雞蛋,就會在露台遞給他。我最記得的鄰居是桂叔,他沒結婚冇父母,最後在醫院時,我捉着他的手說:『桂叔如果你好辛苦,你走吧,我會幫你辦好身後事。』」桂叔去世後她召集一行十幾人一起拜祭,「這些情義有錢都買不到!」訪問當天,華姐煮了幾道家常小菜,又親手包了餃子,請來當年一起抗爭的義工小田和新鄰居Joey一起訴說當年情,延續現代版《72家房客》的情懷。

華姐(左二)煮了幾味訴說當年抗爭史,Joey(右一)亦特別煮了正宗肉醬意粉分享。

華姐

單位:藍屋一樓

面積:800呎

居住年期:30多年

採訪:周藍

攝影:蕭志南、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