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晴登雨讀 訪石探龜

野人周記●晴登雨讀 訪石探龜

「晴登雨読」,瀏覽日本山友的網上文字時,不時看到這四個字。「読」,日文漢字,即是「讀」。

日文也有四字成語的,稱「四字熟語」,一般都是從漢語借用,卻有可能按照文法等因素,在意思和讀音上,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晴耕雨讀」典出三國諸葛亮《鳳翔軒》:「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晴天外出耕作務農,雨天便留在家中勤讀詩書。勤讀詩書,其實並非真正悠閒,而是珍惜時光,充份利用來豐富學識,等待明主出現,一展才略,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真實寫照。

然而日文中的「晴耕雨読」,所指卻是真正平靜悠閒、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悠悠自適の生活」。

「晴登雨読」是二次創作,換了一字,晴天登山雨天讀書,字面上看,很勤力學習(還是很文青?)的樣子。「No,晴れた日には山に登り、雨の日はガイドブックを読む(晴天爬山,雨天看登山指南)。」瞬即被日本山友更正。哈,對,好好研究資料,計劃下次行程。有日本山友更特意以此四字刻成登山書籍專用的藏書章,表明態度:不是用功讀其他的書啊。為出行作充份準備,其實更接近漢語「晴耕雨讀」的原意。

工作、生活,平日面對的壓力已經夠多,投入大自然享受山水之樂,不好整天想着「一定要登多少個頂、完成多少公里」。若非參與越野競賽,又或者有目的地尋找失落於郊野之事物,出發往「登」之時,總會選擇熟悉、易走的路線,有充裕時間完成的距離,以便放空,做到悠悠自適。並非鼓勵即興無備出遊,「讀」,為行前準備,不限於書刊,亦參考網上分享,互相印證,當然也包括天氣預報等資訊,準備充足,安全更有保障,心情可更放鬆。

瀏覽山水文字 探索旅程之始

讀書,也不一定要帶有目的,隨意瀏覽山水文字,很多時候也是一個探索旅程之始。早年拜讀黃垤華前輩文章,得知位於九担租村以南曾有百年山村名「石水徑」,藏於深山水澗源頭,因土音「徑」與「澗」相近,後來變成「石水澗」。此村1866年已見於地圖,香港淪陷時遭日軍焚村,荒廢將近80年,幾乎無迹可尋,十分神秘,不過吸引我的,是古村所在的溪澗,因村而得名的「石水澗」,特別是下游的「烏龜潭」。

「烏龜潭」又名「金龜潭」,行山人若非溯溪愛好者,或許未聽過,但一定知道東北名村「烏蛟騰」,原名「烏蛟田」,追古溯源,最初其實名「烏龜潭」。土名「麻竹坑」的石水澗迂迴於竹林間,唯一落差處是「烏龜潭」畔十多米高「石墜下瀑」,探瀑之旅一直未有成行,皆因澗途不長且流量少,全程澗谷狹窄陰暗,蛛網擋途,唯一可觀的「石墜下瀑」,一眾山友口中,更是「清靜水潭畔一塊濕壁」,不算吸引。

疫下無法外遊,郊外人山人海,為避人流,烏龜潭之旅,去年最終成行。石墜下瀑仍然是只有絲絲弱水的濕壁,烏龜潭潭水不淺,如果了解一般瀑下跌水潭形成過程,可以想像,瀑布曾經何等澎湃。澗道陰暗,亦非完全無景可觀,澗床上壺穴連連,還有這一帶經億年沉積、氧化成朱紅色的砂岩,偶爾有陽光從枝葉間透入,投射於被流水切割露出層層叠叠的斷面,如朶朶火紅烈焰。

兩周之後,遇連日大雨,溯溪安全守則第一條,大雨之後澗道洪流現,原本應敬而遠之,短坑細澗如石水澗,卻有精采景色,加上之前探遊時曾沿澗谷於山坡林中穿梭,雖然路迹模糊且陡斜,卻可避開溪水高漲之澗床,安全通過,二話不說,便趁周末出發再探烏龜潭。

下游泥徑水淹,只能涉水而行,停雨已近一天,澗中水量仍明顯滿溢,短瀑連連,卻不至於暴漲。不久林蔭盡處傳來隆隆水聲,期待的畫面終於出現:兩周前的濕壁,此刻水花飛濺,化成金字塔形飛流,在潭中擊起浪花重重,面對如斯賞心悅目,雖渾身濕透,卻是不枉此行。

老實說,香港並沒有真正的高山,香港人說「行山」,除了山丘,其實也包括了溪澗與海岸,而溪澗雨後流滿瀑豐,才是最可觀之時。曾有山友說,瀑癡如我,何不索性把四字改成「晴登雨溯」,自己也曾想過,不過安全也很重要,況且日文一個「登」字,其實也包含了「山登り」和「沢登り」(溯溪),還是覺得,「晴登雨読」,比較完美。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