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的預言 - 馮睎乾

張五常的預言 - 馮睎乾

廿六年前黎智英先生創辦《蘋果日報》,為什麼叫「蘋果」呢?據他所說,靈感來自聖經的伊甸園禁果——只要阿當、夏娃吃了那智慧樹的果子,「就能像神一樣知道善惡」。當然,黎先生身為虔誠天主教徒,不會不知道那是一樁大大犯禁的事。

關於這聖經典故,不妨談談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聖經其實從未說過禁果是蘋果,原文只寫「果子」(希伯來文:peri)。猶太拉比解經,一般也推測禁果是無花果或葡萄,沒有人說是蘋果。那蘋果到底是怎樣成為「禁果」呢?

網上普遍流傳一個說法,指公元四世紀葉理諾(St. Jerome)把聖經翻譯為拉丁文時,將希伯來文的peri譯成拉丁文的malum,而malum的意思就是「蘋果」,其諧音亦表示「壞的、不好的」(bad)。事實上,只要一查葉理諾拉丁語譯本,就知道這個網上說法完全是錯的:葉理諾由始至終沒有用malum翻譯peri,而是忠實地用上fructus(水果)一字。

古時大概有些幻想力特別旺盛的人,看到葉理諾譯本內「知道善惡」(scientes bonum et malum)一句,由句末的malum(此指「惡」)一字聯想到諧音的「蘋果」,才戲言禁果是蘋果吧?姑勿論伊甸園的禁果究竟是什麼果,今天蘋果已經錯有錯着,成為了「即使犯禁也要求知」的文化符號了。

當年《蘋果》創刊,張五常寫了篇〈蘋果何物?——為智英賀〉,他說:「我們本世紀曾有一位毛潤之先生,自以為是另一個上帝,禁止我們吃知識的蘋果。這一禁也,倒比上帝還厲害,因為毛先生沒有上帝的胸襟。在百花齊放的口號下,凡偷吃知識禁果的,就要立刻塵歸塵,土歸土。嗚呼哀哉!」

以上一段話,近乎預言,黎先生當然也想得到,但他還是堅持要吃蘋果,為什麼呢?張五常說得好:「罪歸罪,知識歸知識;沒有知識,生命就沒有意義可言,那麼為了追求知識而犯罪,這罪,是非犯一下不可的。」我想起亞里士多德說:「人皆天生追求知識。」(pantes anthropoi tou eidenai oregontai phusei)孟子也說:「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天打雷劈,蘋果還是要吃,因為我們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