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有線遭騰訊嫌老套拒入股,老闆邱達昌索性聲言今後有線(恐怕也包括開電視)主打老人市場!
立即惹來訕笑,但一味笑也沒意思,不如認真思考。
香港人口老齡化已經大趨勢,多得政府累年輕人就業困難,變相長者比後生消費力高,電視靠賣廣告,專攻成熟口味,根本無可厚非。
何止,想深一層,撳着電視機最方便,任何OTT難望其項背,我試過教家母啟動Netflix,教極學不懂。傳統電視linear channel(線性頻道),長播長有毋懼選擇困難症,覺得悶就閉目養神,倒夠relax。早前ViuTV逢週末連播三集《英雄本色》,在朋友圈竟掀起追看熱潮,照計舊片隨時隨地在網上免費找到吧,但人性總愛跟大隊,電視始終作為mass media,猶具無法取代的魅力。
幾乎同時段,開電視播《警察故事》系列,思路一致,成龍與發哥之間,懷舊眼光卻天淵之別。
扯遠了,我從不否定老人電視的合理性。討好長者更符合經濟效益,因為後生仔女花心坐唔定,忠誠度低。後生仔女不必仇視老人電視,撇除懷舊和保健節目,大媽愛小鮮肉,阿伯愛嫩菜,動物本色,理應不存在老人台便只畀老旦老生觀眾睇——這正正TVB想不通的毛病。它骨子裏也搶佔銀髮族,卻擺出老生老旦列陣,喂我半百老翁不代表我鍾意半百宣萱喎。
想通上述弔詭,老少口味根本可以共融,起碼有交匯處。
唯一要命的是,耆英擁躉,死一個少一個,很殘酷,但也很真實。按此邏輯,電視台應該注重兒童節目,培養未來fans主人翁。並非講笑,《430穿梭機》梁朝偉和鄭伊健日後晉身當家小生,小朋友同步成長嘛;即使不大紅大紫,譚玉瑛和張國強至今依然中流砥柱,睇慣感情深厚。
還得提提,世間有些事情能說不能做,例如愛人如己,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說,例如唯利是圖,包括搞老人台。做媒體怎可以自認老餅?《松柏之聲》嗎?老人刊物《松柏之聲》尚且迴避老字,有理無理標榜創新、活力,拋拋浪頭都要。武俠小說夠old school吧,金庸作品稱為「新派」,古龍稱為「超新派」,溫瑞安稱為「超超新派」,marketing永遠向前。
邱先生,貴台有理由「老化」,但不用說出口。
逢星期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