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三成市民不回收紙張、塑膠

消委會:三成市民不回收紙張、塑膠

【本報訊】港府近年大加推動廢物回收工作,惟消費者委員會追蹤研究發現,消費者的個別回收行為呈倒退趨勢,情況令人憂慮。分別有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與五年前的同類調查相比有所上升,顯示不回收紙張或塑膠的人數有增加。消費者反映是因為對回收服務的管理缺乏信心,認為回收物最終可能與其他垃圾被傾倒到垃圾堆填區,令回收行動徒勞無功。

促政府建完善回收鏈

消委會去年6月至8月以電話及街頭訪問形式,訪問約1,517名15至64歲的消費者,今次是相隔五年再做同類調查。

調查發現受訪者在「認知和態度」及「行為和意願」的分數較五年前有輕微上升,但「行為和意願」的分數則較低,反映消費者的認知與實際行為有差距,其中「回收行為」的得分更全無改善,與五年前一樣保持在較低的63分,其中一半受訪者表示會回收衣服、紙張或塑膠,但也有分別有約三成,則27%及32%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與對上一次調查的22%及27%相比,比例有所上升,顯示不回收紙張或塑膠的市民增多。

消委會發現,受訪者對節約能源及廢物分類好處的認知,由五年前約七成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上升至八成或以上,85%受訪者認同節約能源,亦有80%認為廢物回收對環境有好處,惟一旦該消費行為需改變原有生活方式或引致不便,例如回收設施不足或地點太遠,受訪者便會猶豫,難以付諸行動。

絕大多數受訪者願意支付額外5%或更多費用,購買環保或以可持續方式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但實際上近半數人並非經常購買此類產品,原因在於「沒有足夠資訊」、「太昂貴」及「不容易獲得資訊」。

消委會建議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善用資源和減少廢物,政府亦應建立完善的回收鏈,推行按金、強制回收,甚至徵稅或補助,同時考慮為引進和供應可持續產品的企業提供資助。政府亦可借鑑外地經驗,考慮制訂相關環保標籤法例,和規管使用即棄塑膠產品。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