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乳癌手術後,為甚麼要輔助治療(張淑儀)

乳你同行:乳癌手術後,為甚麼要輔助治療(張淑儀)

最近一次乳癌專家會議,討論了一個案例,一位中年女士患上第二期乳癌,屬荷爾蒙受體陽性、管腔B型,淋巴結有轉移,做完全乳切除,醫生建議做電療及荷爾蒙治療,怎料病人對於所有跟進輔助治療都拒絕,一年之後,身體檢查發現乳癌擴散至骨骼及肺部,變成第四期,她現在聽從醫生指示,接受藥物治療,荷爾蒙藥及荷爾蒙標靶藥物。

這案例告訴我們行醫者,不少病人不明白乳癌病情發展的特質,以為只要割除腫瘤,病就會斷尾。

上世紀治療乳癌的醫學經驗,已經發現切除全乳房及周邊淋巴結,病人及後都有轉移內臟的發展,從而奪去生命,存活率不足五成。六、七十年代發展了術後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原來可以減少復發機會,因此而提高存活率。醫學每一個發展階段由全乳切除至局部乳房切除,由腋下淋巴結三組切除、到兩組切除、再發展到僅切除一、兩個前哨淋巴結,再配合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反而看到存活率提升,證實醫治乳癌,要綜合治療,而不是單一方法。

這些觀察及醫學研究,只證明當乳癌已經形成摸得到的腫瘤,期數越高,潛伏在血液循環、引起日後復發的機會越高,就更加倚賴藥物治療清除潛在的癌細胞。

惟有早期乳癌,才可單靠手術治療而痊癒。七、八十年代發明的低電量乳房X光,讓我們發現未觸摸到及未形成腫塊的乳癌,西方國家推行婦女定期乳房檢查,發現零期、一期的乳癌比率提升,因此亦再提高存活率,目前乳癌生存率超過八成,是眾多實心癌症之中,生存率較高的癌症。

藥物治療的應用,亦隨着精準醫療的發展,而對每一個病人的病情更有針對性,減少病人治療過程的痛苦,又更有效防止復發。

針對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醫生們更加要耐心解說,讓病人掌握自己的病情,從而作出知情的決定。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www.hkbcf.org

電郵:[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