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核電廠輻射疑雲持續,這個離香港百多公里之遙的發電設施,連日來傳出核洩漏的消息,港府當然堅持「聽黨話」,不斷重複廣東省當局的說法,表示周邊的輻射水平沒有異常,更派出前天文台專家「放風」,表示即使吸入核輻射氣體,也不會有長遠影響。惟此地無銀,中國國家核安全局對台山核電廠有燃料棒損耗一事,供認不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月出席中俄核能項目動工儀式時,曾聲言要「堅持安全第一,為世界核能事業發展貢獻」,可惜說得到未必做得到。於今年4月份,有媒體報道深圳大亞灣核電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放射性物質「氚」上限水平,比曾發生特大事故的福島核電廠還要高出十倍,當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更惡人先告狀,指摘日本不應排出核廢水,視海洋為「垃圾桶」,難道與其不足50公里距離的香港,又有義務成為國家的垃圾桶?
有關核電廠早在2010年時已有三次出現核事故,縱然最嚴重一次只屬第一級的異常事件,但亦足以響起安全警號。事實上,廣東省六個已投入服務的核電站中,對香港已構成全面包圍之勢,其中以大亞灣及嶺澳最近,若然其中一個不幸出現安全風險,數百萬港人將是「無路可逃」。
在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災難發生的同年(1986),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提出風險社會理論,分析現代社會風險分配的邏輯,而且不是單純一個國家、族群之力能面對這些風險。貝克認為,公共政策的決策權應該避免受專家、政府甚或企業壟斷,因為這些決定往往是由人民承擔其所帶來的風險。
誠然,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問題等,皆因各地政府不節制地發展經濟活動、工業化引起,特別是威權管治的體制下生活的人,他們不單無法左右政府的決定,甚至只有默默承受惡果。北京長年霧霾、毒氣熏天,便是顯例。貝克後來更擔任德國的能源安全供應倫理委員會委員,該會在2015年得出德國將於2022年終止核發電的決議,與中國近年大舉發展核能的計劃,可謂大相逕庭。
「核安全」位列國家安全教育日十六種「安全」之一,官方網站文件更指是「國家核電安全指標位於世界前列」,如今香港人動輒受到核輻射威脅,提出「核安全」不正是對我們最大的諷刺嗎?
家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