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屋供應嚴重不足,基層輪候上樓平均時間延長至5.8年。為紓緩基層家庭等候編配公屋期間的租金壓力,房屋署本月底推出「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向輪候公屋逾三年、未獲首次編配公屋且沒有申領綜援的單身長者及家庭發放現金津貼,為期三年,單身長者每月可獲1,300元,家庭最高可領3,900元,料有九萬戶合資格,惟非長者單身人士則不受惠。房屋署預料合資格申請者,最快下月底可取得首筆津貼。
房屋署署長王天予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本月底將向輪候公屋逾三年的市民,寄出首批逾九萬份申請表,表格上會印有公屋申請編號及各家庭成員的姓名,申請者只需填寫簡單資料、申報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及簽名,以郵寄或親身向房署遞交申請表即可。王天予預計,首批申請將需時一至三個月處理,而首筆津貼可望下月底發放。她提醒交表後逾月未獲批的市民毋須擔心,因津貼會有追溯期,「唔會因為慢咗,而蝕咗一個月津貼」。
對於有團體批評津貼金額過低,王天予解釋津貼金額是參考綜援租金津貼最高限額的一半而釐訂,強調水平合適。她指今次計劃為期三年,房署每月會更新合資格人士資料,並會向7月後才符合輪候逾三年資格的住戶寄出申請表。她提醒申請者如家庭狀況有變,必須即時通知房屋署,如涉及瞞報或漏報,住戶會被要求退還津貼甚至被檢控。
房屋署助理署長(私營房屋)翁佩雲補充,申請者的公屋輪候時間將以其「藍卡」上的「相應登記日期」或「登記日期」作準,符合資格者會收到房署的申領表,有關表格不可轉讓,申請者填妥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資料及簽署後,可連同月結單等副本交回房署,署方會在一個月內以手機短訊通知申請者。計劃開支預算81億元,當中本年度佔15億元。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批評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千瘡百孔,存有五大漏洞,其中把津貼水平劃一定於綜援租津上限一半,未能有效支援捱貴租的劏房戶,而且一人住戶租金佔收入比例遠較家庭多,但他們每月只獲1,300元津貼,形容是杯水車薪。平台又批評計劃只限輪候公屋三年且未獲首次編屋人士申請,未能援助其他基層家庭。
平台又認為,當局應完善措施,一併支援輪候公屋未滿三年及非長者單身人士,並須提高津貼金額,同時要與租管雙軌實行,杜絕業主大幅調高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