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改思考模式免介懷

心理學家:改思考模式免介懷

每次出現性小眾被歧視報道,大眾總會貼上「過分敏感」、「脆弱」的標籤,惟他們面對的性別掙扎與壓力,一般人未必能了解。有心理學家認為,大眾不應對性小眾的反應一概而論,社會應加強教育,性小眾人士亦可從輔導學懂「自救」,達到共融。

非必須完成整套手術

心理學家葉妙妍認為,大眾不應誤以性小眾易被觸動神經,從而忽略內裏原因。她認為要達到社會共融,大眾亦有責任透過教育了解與性小眾正確與舒適的相處方式,亦要提高敏感度,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歧視。

葉妙妍指性小眾人士亦可接受更多專業輔導,學習「自救」。她解釋,因難以控制別人反應或言語,性小眾亦需學懂盡量改變思考模式,避免令自己過於介懷。

有變性人之父之稱的整形外科醫生袁維昌指,年輕人在青春期開始對性別認同產生疑惑,小部份人會確認是同性戀者,並接受本身性別;有小部份人無法接受本身身體,便開始跨性別程序。一般情況,病人須接受兩年評估,與精神科及心理醫生會面,並服食荷爾蒙藥物,視乎情況及個人接受程度,進一步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袁直言,跨性別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對於未成年人士需先進行評估,待成年後才展開跨性別程序。以女跨男為例,有人服用荷爾蒙藥物或切除乳房手術後便覺得滿足,毋須做下身手術,亦有人堅持繼續完成整個程序。

袁維昌強調,跨性別絕非人人要完成整套程序,須視乎病人意願,「去到一個階段,病人認為足夠,重新認同自己身體,感到開心就已經可以。」

■醫生袁維昌指手術目的是讓病人認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