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搜蘋果】
尚餘兩日,便是《蘋果日報》創刊26年。逾百名國安處警員昨晨再度大舉搜查蘋果大樓,並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第29條「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五名高層,包括《蘋果》副社長陳沛敏。陳沛敏丈夫、網媒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形容她被捕後的狀況說:「她冷靜、堅強和鎮定」。
《蘋果》副社長陳沛敏入行20多年,在前線採訪時專責保安新聞,也關注人權範疇,有豐富採訪經驗,曾憑報道「緬甸大選」奪人權獎,也曾前往瑞典直擊報道諾貝爾和平獎頒授予劉曉波。早前在《蘋果》員工大會上,陳沛敏說過,即使有消息指《蘋果》會被取締,她都會留至最後一刻,「今時今日做《蘋果》,唔係純粹只想做記者,係more than一份工」。
年資淺記者一般稱呼陳沛敏做敏姐,她是《蘋果日報》副社長,負責為報紙把關。去年8月,警方拘捕黎智英,敏姐拍板印刷55萬份報紙,翌日全城搶購。上月保安局引用國安法凍結黎智英資產,她在社交網站公開留言:「剛開完A1會,《蘋果日報》明天照常出街,大家記得捧場喇。」結尾附上眨眼加飛吻表情符號。
不足一個月,6月17日早上,陳沛敏被捕了,涉嫌違反國安法第29條 「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再沒法把關確保報紙如常出版。被捕前兩日她向讀者發信,念茲在茲仍是《蘋果》:「希望大家繼續訂閱和購買《蘋果》,並鞭策我們進步。」
《蘋果》第一次有編採人員因國安法被捕,《蘋果》能否走下去,一直是上下員工的疑問。今年3月底,敏姐乘車去赤柱監獄探望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她承認公司前景難言樂觀:「照計我又唔應該同同事講悲觀,就算心入面咁樣諗,都唔可以咁誠實咁講悲觀,但係香港𠵱家就係咁情況囉。」私家車駛入東隧,隧道內燈光昏黃,她的聲調變緩變輕,似是對自己說:「又冇喎,我哋冇得揀喎,惟有做到最後一刻㗎咋,邊有得揀㗎?冇得揀㗎。」
當然有得揀,離場或留下,她選擇留下:「呢件事發生緊時,我係做緊《蘋果日報》,或者做緊傳媒,咁我又會覺得,既然呢個時候你做緊,你冇得退囉。」她分享採訪舊事,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當時謠言四起,留在日本非常危險,上司致電要求她立即撤退,她選擇留下:「我諗我哋做記者,採訪啦!(如果)日本陸沉,我哋唔返嚟啦。」
這次去留邏輯也類似。「有少少你做記者職業病就係,有啲災難嘅嘢,或者有啲大事,你就好想越近現場越好,香港𠵱家就係最大現場。」但留在現場危險指數急升,尤其《蘋果》高層。「最差……最差……最差呀?坐監嗰啲呀?都有諗過,但盡量唔去諗囉,冇得諗囉,唔知點諗。」她慶幸沒有子女,沒有家累負擔少一點。
敏姐1996年入職《蘋果》,早年專責保安範疇新聞,對監獄並不陌生。她曾因工作關係探訪重犯葉繼歡,去年起要探望的「重犯」卻是黎智英。她說,撇開老闆和員工關係,仍會支持黎智英:「佢係以言入罪喎,我哋做呢行言論自由好重要,係唔淨止佢係咪老闆問題。講得好笑啲,如果佢衰其他嘢,強姦咁,大家就唔會寫信或探佢,講笑咁講。」
探訪時間只有15分鐘,敏姐說黎智英曬黑了,也瘦了,幸好仍站得筆直。「佢話佢個肚腩大咗,我哋望落去又唔係。」她擔心老人難捱牢獄之苦:「 佢本身有糖尿底,好似有一次唔知邊個話佢血壓好高,有一排又話牙痛,老人家實有好多呢啲嘢,咁佢睇醫生始終唔係好方便。」
被探望者卻說自己很好。「佢係好刻意想啲同事放心,成日都講『同出面同事講OK、繼續、冇問題』。」但演技都有穿煲一刻,有次敏姐與《壹週刊》退休社長楊懷康一起探訪,黎智英隔着膠板眼濕濕說:「幾十年前識你,冇諗過好似𠵱家咁傾偈。」兩位老人相對無言。
黎智英在《蘋果》25周年報慶向員工說過,不會逼員工做烈士,但憑對自己、家庭和社會責任工作。敏姐步出赤柱監獄後,轉述黎智英最新的說話:「佢話香港都玩完㗎啦,不過佢自己就基於尊嚴,或者乜嘢就會撐住囉。但佢話之前某人探佢,問佢『你會唔會叫出面啲人撐住?』佢話唔會叫出面啲人撐住喇,佢話呢啲唔敢叫。」她總結:「我覺得佢真係覺得香港情況真係好壞,先咁講。」
探監以外,敏姐會去法庭旁聽,偶爾送車聲援黎智英。有次她身穿白色上衣、黑色半截裙,架上太陽眼鏡站在西九法庭門外,怎看都不似「送車師」。傳統新聞教育說,記者的角色要中立、持平、客觀,到底用甚麼心態送車?她淡定答:「用一個香港人囉。」
4月1日,黎智英、李柱銘、吳靄儀等人因為非法集結罪成。那日敏姐等不及送車就要趕回報館工作。她和黎智英的辦公室相鄰,兩人都喜歡點香,去年10月還互贈藏品,黎智英送她一盒京都的香,寫下字條:「沛敏,試吓呢啲,味道唔錯。」
敏姐說,雖然與黎智英共事多年,不影響新聞判斷,當日頭條重點是資深大律師中資歷最深的李柱銘首次被判罪成。編輯會議結束後,幾位編採人員留下閒聊,說起下次是誰去探望黎智英,敏姐對法庭組主管半開玩笑說:「我驚你不停喊喊喊,都講唔到,所以你叫阿劍諗定多啲嘢講。」
記者以外,大家都是香港人,有血有肉有淚。敏姐引述同事說,放假比上班痛苦。放假就是普通市民旁觀香港發生的事,但作為記者,反而可以集中精神跟進新聞發展。「我覺得有啲同事仲緊張咗做新聞,即係覺得你𠵱家記錄歷史一部份。即係如果你做得唔好,即係自己崗位都做唔好囉,唔好講其他嘢。」
敏姐被捕前一日下午,因為報道需要,我問敏姐拿一些早年《蘋果》工作舊照。我問:「有同肥佬(黎)兩人嘅合照嗎?」她有點愕然:「吓,點解要同老細影相?做記者好少同老細影相。」我吃了一記悶棍,的確是,記者的工作就是報道。她指一指辦公室壁報板,那裏釘了很多舊相,六四10周年採訪、2007年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Local Journalist Award。一個新聞工作者,最值得記下和自豪是做過甚麼報道。
當晚下班,我乘搭員工巴士離開,又遇到敏姐,她獨個坐在巴士前排,低頭看手機。我沒有上前打招呼,坐在後排座位。現在回想起,總覺得自己當時應說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