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一間上市公司的創辦人兼主席很客氣地邀請左丁山出任該公司的非執行主席,左丁山未答覆之前,利用自己的中環人脈關係,先了解情況。銀行朋友告知,該公司的財政狀況,目前還不錯,可以更好一點。他說得含蓄,左丁山曾任銀行貸款經理,想深一層,便明白他的意思。再向該公司的核數師打聽,他說上市公司需要一位獨立董事任核數委員會主席,如你肯出任,我們向董事會推薦。
弦外之音明顯不過,於是左丁山向創辦人說了很多聲多謝,堅稱自己事忙,能力有所不及,恕難從命。幾個月後,那間公司宣佈需要進行債務重組。
回歸後,一位年青才俊到處揚名,跨國公司也請了他出任高職。某一天,他請吃午飯,問左丁山願不願意出任該跨國公司集團屬下一間公關公司的非執行主席,左丁山嚇了一跳,滿腹疑團之下,即時拒絕。
非執行主席一個職位,角色不大明確,大多數是掛名性質,沒有實權,但因為非執行主席在某一個行業內或在整個香港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廣泛人脈關係,聲譽可被利用。行政總裁與非執行主席都徹底明白工作上互動關係的準則的話,便可相安無事,但如果非執行主席是剛退休的行政總裁,與公司高層,董事會和眾多客戶還是保持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新任行政總裁便可能遇上麻煩了,碰上重大事件,要不要請示非執行主席呢?非執行主席會不會仍然是公司焦點,高官大戶會不會跳過行政總裁,直接找非執行主席商量大生意或大任務呢?
找一個過往完全與公司無關的名人當非執行主席,不會干擾到公司的日常業務運作,但退任行政總裁或退任執行主席改任非執行主席,催生鄧小平現象。鄧小平不是提拔胡趙當權的嗎?後來趙紫陽向戈爾巴喬夫透露國家機密,鄧小平才是最高領導,於是惹來大禍!
前任上司「裸退」,新任行政總裁可利用職權關係,建立自己的官商人脈網絡,時間不會很久;但若前任上司擔任非執行主席,則新人難以盡展拳腳,常要仰視非執行主席,上市公司現在常常講究公司管治的最佳方法(best practice),由應退休的極高層出任公司非執行主席,是否best practice,左丁山不敢肯定,要請教授專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