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智庫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於今年1月公佈「COVID表現指數」,在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上,台灣排名第三位。不過,好景不常,台灣在5月中卻突然爆發疫情,而且擴散得非常快,至今已有超過10,000人受到感染,而病死人數更達450人,較未有這次疫情前的死亡人數高22倍。
台灣周四(17日)新增175宗本地確診個案和19人染疫亡。從近兩周新增確診人數逐漸下降來看,台灣的疫情已有放緩趨勢。然而究竟這次疫情是否接近尾聲,我們必須透過統計方法作出研究,這才會得到可靠的結果。
筆者與本研究中心的成員雷照盛博士剛完成一個關於台灣疫情的研究,希望透過這專欄與讀者分享所得到的重要結果。首先,在這個研究,我們採用S形曲線(S-Curve)來分析台灣的疫情走勢,因為每一波的疫情從開始至完結,每日的新增確診人數是會展現一個S形走勢;在爆疫初期,每天的新增病例必會顯著上升,但當政府推出防疫措施後,病例增加的速度便會放緩,這正是S形曲線的「轉勢點」。然而,要確認疫情受控,我們需要等待S形曲線的「接觸點」出現,即是當天平均新增確病例宗數字的增幅確認見頂。從以上「轉勢點」和「接觸點」的出現時間,疫情的改善情況便可以一目了然。
根據S形曲線的計算結果,「轉勢點」和「接觸點」分別出現於5月24日和6月7日,反映台灣的疫情已逐漸受控,並已進入一個穩定改善階段,另外,按現時S形曲線的運行狀況,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將於兩周內跌至100人以下,並預期整個疫情將在今年8月底前完結。
從今次台灣爆發疫情來看,即使擁有絕佳的「外防輸入」防疫措施,但始終久守必失,所以採用根治疫情才是最好方法。無奈,當台灣市民以為能夠保持一段長時間清零,內防便會逐漸鬆懈,例如,今次台灣爆疫極有可能與一位飛機師不遵守社交隔離措施有密切關係,所以,要所有市民長期嚴守防疫規則根本是不可能,最終仍要持靠接種疫苗才可以防止疫情出現大規模爆發。
台灣的公共衞生官員和領導階層在訂購疫苗上,完全沒有做好份內事,當疫情爆發後才發現台灣根本沒有足夠疫苗來應付疫情,這種後知後覺的態度,絕對是今次疫情出現的最主要原因,當然,台灣市民便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