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報道|大學生活充滿選擇,有人愛躲在舒適圈悠閒度過,也有人會振臂迎接多姿多采的新鮮事。而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就是很奇妙,大學校園裏有數以萬計的學生,這四位來自不同學系、就讀不同年級的女生,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相遇,並肩參與不同活動或出戰比賽,既贏得寶貴經驗,也贏了一段最純粹的友誼。
就讀環球商業管理Final Year的潘倩婷(Christine),中學時代已深受哥哥影響,對科大情有獨鍾。「哥哥比我年長4年,入讀科大後他曾到美國、上海及北京交流,每次分享經歷也令我大開眼界。而我一向對商科有興趣,中六選科時哥哥與我分析各大院校的長短,最後覺得科大的文化最適合自己,於是就決定以科大作為首選。」
作為大學的新鮮人,Christine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擔任學生大使時就認識了就讀專業會計學及市場學的陳樂欣(Stephenine),共同擔當科大Summer Camp的策劃團隊及「組媽」,將自身經驗分享給將入讀大學的中六生。Stephenine目標清晰,中學時已參加過科大舉辦的Summer Camp,當時對校園及組爸組媽印象良好,得知科大鼓勵跨學科學習的彈性安排後,令她更為心動。「Year 1時主要修讀學院的基礎科目,令我有充裕的時間了解自己的喜好,到Year 2時已很清楚自己想雙主修會計及市場學,從而輕鬆作出選擇。」
入讀科大後Stephenine很快已融入校園生活,更多次組隊參加不同商業個案競賽,她的戰友包括主修數學Year 2的小師妹陳思雅(Miffy)。「我喜歡數學,但對商科也有興趣,選擇科大一來是因為這裏的數學系排名香港第一,二來是在眾多院校之中,只有科大可以同時主攻統計與金融數學(Statistics and Financial Math Track),讓自己發掘多一個專長。」科大現時有理學、工學、工商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4個學院,以及1個跨學科課程事務處,學生在入讀初期可以接觸到自己學院內不同領域的基礎科目,再發掘自己的興趣及因應專長而選取主修,彈性及自由度較大。
Stephenine與Miffy也因為組隊比賽,而與主修環球中國研究Year 3的陳思慧(Anson)成為戰友兼好友。中學文科班出身的Anson,又為何會視科大為首選?「我是香港短道速滑代表隊的成員,每年也要到不同地方集訓,其間看着內地的變遷逐漸產生興趣。環顧眾多院校,只有科大的環球中國研究屬於跨學科課程,既有人文及文學元素,又能深入學習社會科學範疇,讓我可以用不同角度去了解中國以至與全球的關係,十分有趣及多元化。」
Anson認為除了書本上的知識,讀大學也要啟發自己的創意思維。因此在中學時代已活躍於各項運動及藝術項目的Anson,也成為科大不同文化、藝術和創意活動的常客。她也參加了龍舟隊,體驗有如電影《逆流大叔》的熱血生活。「扒龍舟很講求團隊節奏,非常需要默契及互相信任。我們一班隊友很熱血,經常凌晨四時起床跑到西貢進行集訓,隊員之間的互相鼓勵和互相鞭策給予我們無形的動力,也成就了牢固的友情。」
而Christine則視「上莊」為另類的學習機會。「我曾擔任商學院Business. Cohort. Community及體育聯會的莊員,當時要接觸來自歐洲、美國、印度甚至非洲的同學,除了要大膽以英文溝通,還要了解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及喜好。這些實戰經驗大大提升了自己籌劃活動的能力,有助我其後獲得太古地產集團為期半年的帶薪實習計劃,設計、策劃及執行社區計劃,絕對是課堂以外的一大得着。」
科大一向鼓勵學生培養多元興趣,學生會旗下亦有各式各樣的興趣屬會,讓學生展現創意。像熱衷飲食文化的Stephenine就成為了「飲食藝術及文化學會」的莊員,除了認識到一班不同學系、國籍的同學,也因此於迎新營認識Miffy,繼而成為好友。
學習無分地域界限,相信這對入學首年已申請Gap Year、隻身遠赴瑞士交流一年的Stephenine最有體會。「其實中六時已有這個想法,到入U後覺得正是最佳時機。不過當時經JUPAS考入科大,也擔心如第一年就申請Gap Year會失去學位,想不到校方很有彈性,給我提供很多意見、教導我相關的申請安排,甚至在交流期間也有與我聯絡及跟進回港後的入讀安排,令我可以放心出走。」Stephenine當時入住一個傳統的瑞士寄宿家庭,日子過得愉快,但原來也曾有徬徨的時候。「初到埗時言語不通,校內大部份同學也用德文溝通,幸好寄宿家庭及同學不斷幫助我從生活中學習,令我變得勇於嘗試,也讓我回到科大後更願意接觸新事物。」
至於曾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交流的Christine亦有同感,雖然因為疫情關係而要提早回港,但短短3個月的旅程已令她獲益良多,尤其是交流期間到訪南美洲,有幸參觀了多個自然生態景點,令她嘆為觀止。而Anson及Miffy雖然因疫情暫未有出外交流的機會,但科大多達四分之一學生為非本地生,也讓她們經常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在擴闊交友圈子之餘,二人同樣是實習工作的活躍分子,像Anson就先後在科大三個不同部門擔任過不同崗位,而Miffy也曾在學院鼓勵下在一間國際性學生評測機構擔任數據分析員及於科大出任實習生等。難怪四人異口同聲表示,無論是大師姐抑或眾人眼中的小師妹,只要肯邁出第一步,科大從來都是機遇處處。
而「以學生為本」的People Culture,也是她們眼中的科大特質。「科大人」之間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特質,像Stephenine從瑞士回港後很快便能重新融入校園生活,交朋結友,更與Anson及Miffy組隊參加由怡和集團舉辦的Hack.Asia黑客松,並打入最後十強。她們其後更憑「理財不倒翁」項目於為期半年的「個人理財大使計劃」比賽中贏得香港組別金獎。以為三個來自商科、文科及理科的女生於比賽過程中肯定會火星撞地球? Miffy的答案卻令人出乎意料。「正因為我們團隊來自不同學系、各有專長,這背景經過磨合後反而打造出更強的組合。而且我們對對方都百份百信任,Stephenine及Anson又會經常鼓勵我要勇於表達自己,不會有所謂的階級觀念,令我自信心大增。」
而對Anson而言,這團隊經歷尤其難忘。「由於遇上疫情爆發,我們需要靈活變通轉以數碼化的方式推廣計劃,作為文科人的我反而因此獲得開發手機遊戲app的經驗。最初擔心自己會應付不來,幸好得Miffy在科技方面的知識及Stephenine商科的頭腦互補,自己則從藝術角度去設計遊戲介面,最終我們成功贏得金獎。過程中大家也作出很多突破及新嘗試。」
健談率直的Christine、具大將之風的Stephenine、爽朗有親和力的Anson與冷靜理性的Miffy,四個女生、四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偏偏可以在科大校園的People Culture下建構出緊密聯繫,各有精采發展,也許「人」正是科大的核心價值、珍貴之處。
想聽更多香港科大學生的分享嗎?即上 https://join.ust.hk/student-stories 細閱多位JUPAS以及其他背景的同學,在科大的學習以至成長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