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香港130多公里的台山核電廠發生事故,引起坊間熱烈討論,而香港方圓200公里內竟然有四個核電廠(大亞灣、嶺澳、台山、陽江),萬一其中一個發生災難性事故,香港人該如何應對?
CNN 引述設計台山核電廠的法國法馬通公司的文件形容,台山核電廠有「放射性威脅迫在眉睫」,但中國當局提升核電廠外輻射檢測的及格標準上限,避免核電廠停工。但中國外交部指核電站周邊輻射環境水平未見異常,「安全有保障」;香港保安局亦引述國家核安全局確定,台山核電站安全,並無任何放射性洩漏。中國官媒引述國家核安全局負責人指,1號機組一迴路放射性水平增高主要與燃料棒破損有關,因燃料製造、運輸、裝載等環節影響,核電機組運行過程中出現少量的燃料棒破損是「難以避免,屬於常見現象」,世界許多核電廠燃料棒破損但繼續運行的案例。
核輻射水平的高低,雖對香港有直接影響,但普通市民又可以怎樣?甚至香港政府也是看到報道,在傳媒追問下才向北京及廣東當局查詢,所得到的資訊跟市民差不多,遑論有任何應對方案了。
其實,該關注的不僅是台山核電廠是否發生過事故,還該討論中國的核電發展策略。中國有多少核電廠呢?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佈《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截至2020年12月底,商業營運的核電機組總數達48台,總裝機容量為4,988萬千瓦,裝機容量位列全球第三,去年發電量則是世界第二;另外,新開工的核電機組還有11台,裝機容量1,260.4萬千瓦,並以報喜的口吻說:在建機組數量和裝機容量多年來都是位居全球首位。
該報告的意思就是,中國目前擁有48座營運中的核電廠,且每年還在增加,一旦已開工的新核電站落成,意味中國共有59座核電廠。可是,如此多核電廠在營運,其發電量只佔全國電力供應的不足5%。
這些核電廠絕大部份都建在沿海地區,同時幾乎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的、也是經濟最發達地區,周邊有很多大城市,意味着一個個計時炸彈隱藏在各大城市的周邊。以香港為例,距離本港200公里的核電廠就有四個,且都曾發生過輕微事故。
有人會話,如今的核電技術越來越先進,營運的核電廠越來越多,自然累積了很多管理經驗,安全程度只會不斷提高,毋須擔心。或許是吧,但意外就是意外,湖北菜市場的天然氣大爆炸就是很好的例子。天然氣使用了多年,技術也很成熟,但仍然可以發生如此驚人意外,而一旦在大城市旁邊的核電廠發生事故,後果有多災難性,大家心中有數。是否值得為這不足5%的電力供應,冒此巨大風險呢?美國的三哩島、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日本的福島等,都是前車之鑑。
中國為甚麼要興建那麼多核電廠,且都是在沿海地區呢?核電廠需要大量海水去冷卻核反應堆,故多建在海邊,也有少量興建在江河邊,且這些地區的電力需求極大。不過,中國近年全力發展核電廠,更多是領導人對核技術有一種迷思,以為這是科技及先進的象徵,掌握這種最先進技術,就代表中國成為科技強國了。因此,官員視新增核電廠為重大成就和政績,也就有更大政治動力去推動興建更多核電廠。
另一個迷思就是核武。中共很早以前就有「寧要原子(彈)、不要褲子」的說法,意即即使當掉褲子也要研製原子彈。近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針對美國總統拜登的核武現代化、太空軍計劃,建議解放軍超前部署,「大量的東風41和巨浪2巨浪3將是我們戰略意志的支柱。我們的核導彈數量一定要多得讓美國精英們屆時一動與中國軍事對抗的念頭就瑟瑟發抖」。
這種核子迷思,在中共官場很有市場,核電廠自然就越建越多了。但這樣的迷思,有一天很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