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科興後暈倒 申索逾月無果 面癱男斥疫苗賠償欠透明

打科興後暈倒 申索逾月無果 
面癱男斥疫苗賠償欠透明

【疫情何時了】

【本報訊】政府設立的10億元疫苗保障基金,至今只有三宗申索獲批45萬元賠償。有打針後出現面癱的市民提出申索後一個月仍未獲賠償,批評政府處理申索個案效率慢及欠透明度。關注病人權益的組織亦斥保障基金對打針後出現後遺症的市民保障不足。

本港昨日沒有確診個案,是連續第10日沒有錄得本地感染。入境處指一名確診患者曾於6月4日到訪灣仔入境事務大樓八樓港島人事登記辦事處,並短暫停留少於十五分鐘,入境處已徹底消毒相關辦事處。

審批效率慢 僅完成逾10宗

政府前日首次公佈10億元疫苗保障基金發放情況,74宗申索中,三宗成功獲批,共獲發45萬元賠償,當中涉及一宗面癱個案。但有同樣出現面癱的接種者至今未獲賠償。26歲林先生3月24日於將軍澳體育館接種首劑科興疫苗,約30分鐘後離開體育館時暈倒地上,被送入院,清醒後發現自己面癱,左眼無法合上,嘴角明顯歪向右邊,醫生亦診斷他屬面癱。他留醫六日,之後曾接受物理治療,4月底至5月初覆診時,醫生指他仍未百分百康復。

林先生稱上月已向疫苗保障基金提交申請,獲回覆指因出院證明等資料未齊,需再補交。他批評疫苗開打逾三個月,只完成審批十多宗個案,效率慢;而政府不公佈不獲批的原因,透明度低,「唔公佈12宗點解唔批,或者三宗點解批,應該有個報告畀公眾」,認為應增加基金的透明度,「咁先可以鼓勵市民打針,好過賣廣告」。

有意見認為保障基金應公佈獲賠償個案的年齡、性別及涉及哪一款疫苗等,供公眾參考。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公開更多資料有助市民提出申索,而基金限期兩年內提出申索亦太短,因為不少疫苗後遺症可能較遲出現,例如近日外國才發現疫苗會引致心肌炎。而賠償不考慮申索人因後遺症而造成的收入損失,亦會令賠償金額未能提供足夠保障。

據悉,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認為該三宗個案的病人,本身沒有其他長期病患或背景因素引致過敏、面癱及入院治療,故未能排除事件與接種疫苗無關。政府委任的為第三方行政管理人即AXA安盛會為個案進行嚴重程度評估,建議可獲發放的賠償金額,最後由政府拍板。

此外,澳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表示,由香港返澳門後驗出呈陽性的18歲青年,病毒屬於D614G,是去年12月香港正流行的病毒,初步評估復陽的可能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