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已死?可能是有見早前蕭游爭議不休,政府最近就《電影檢查條例》一錘定音。使乜爭?
根據最新的《有關電影檢查的檢查員指引》:「如上映影片相當可能構成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例如煽動分裂國家或顛覆國家政權或勾結外國、宣揚恐怖主義、發佈或展示具有煽動性的刊物等)……而整部影片相當可能產生的影響及對相當可能觀看該影片的人相當可能產生的影響可能會危害國家安全或危害維護國家安全,檢查員應得出影片不宜上映的結論。」新指引下,投資香港電影是否自尋死路?
除了傳統的市場供求分析,還看法蘭克福學派的經典《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根據這近百年前的文章,即使最完美的藝術作品複製仍欠缺原作的「此時此地」,這獨一無二的存在決定了其歷史,亦即是所謂的「靈光」(aura)。於是,工業革命機械複製的量產年代,亦是「靈光消逝的年代」。電影的誕生,讓傳統藝術作品的儀式價值得到解放。複製技術賦予電影在羣眾面前的展演價值,在左派眼中應有其「政治」功能。
Babe問:「《濁水漂流》有冇靈光?」我答:「此時此地同你一齊睇,梗係有。」女友再問:「咁佢嘅政治功能係咪鬥地主呀?」我再答:「戲裏面班露宿者爭取嘅係同政府攞番個公道,而唔係同地主分田地喎。仲有,嗰個住洋樓嘅社工似係資產階級。」她點頭:「同政府攞公道,希望唔會俾人話顛覆政權啦。」我慨嘆:「真正嘅馬克思主義者,除咗反對資本家控際電影市場,亦質疑法西斯主義只係將政治美學化(aestheticization of politics)。」
徐家健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