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欄曾改寫新香港教育局一封「勸喻信」,把原文「你於十月提交的陳述」改為「先生十月賜書」。有讀者來函,謂「賜」字似過於客氣,與該「勸喻信」帶警告之含意不協,反不如原文之「提交」。那是不知傳統中文書信,用語以謙而不佞為貴。
漢初韓王信投匈奴,將兵南犯,接漢將柴武勸降書,回信拒絕,猶謙言「僕有三罪而欲求活」;明末兵部尚書史可法痛清兵入關,接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勸降書,覆函仍說「捧琬琰之章(敬接瑤章)」,並把恢復中原抱負「敬為貴國一詳陳之……惟殿下實昭鑒之」;宋朝王安石秉政,修書答政敵司馬光批評,措詞也很客氣,說「昨日蒙教……今具道所以,冀君實(司馬光)或見恕也」。可見即使是稱兵相對,或當權者駁斥反對派,書信往來,下筆多不失謙謙君子之風。今新香港教育局致函「勸喻」教師而已,用語竟然一派高高在上官腔,毫無委婉之致,而且「你」個不停,如「本局於八月向你發信,請你提供申述,你於十月提交的陳述已收悉」等,稍有中華文化修養者,讀來都覺得刺眼。
其實中文書信多用些客氣詞語,就可省去很多你你我我。例如「八月奉書,請述尊意,十月乃接大函」,那「奉書」二字,即「本局向你發信」;而「請述尊意」即「請你提供申述」,「大函」即「你提交的陳述」。這是很基本的尺牘常識,只是那些教育局高官恐怕連「尺牘」一詞都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