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G7)、北約,跟着是美歐峯會,美國總統拜登連續三日在不同峯會,都爭取到在聯合公報顯著加入批評和抗衡中國的內容,外界認為是「天下圍中」的轉捩點。
美國上任總統特朗普也強硬對華,但在疏離盟友下,只能單幹。拜登則成功促使盟友「上車」,公報「三連發」中更令向來把重心放在俄羅斯的北約,指中國帶來「系統性挑戰」。
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認為,各國「跨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門檻」,歸邊背後原因是「中國的行為改變了對風險的考量」。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認為,這些制華公告未至於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內權力,但眾大國批評累積下去,有可能引發「我們是否走在正確軌道」的問題。
不過,歐洲多國跟中國經濟合作規模大,抗華力度始終有保留。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約峯會後就強調,中國在許多問題是敵手、也是夥伴,北約應一方面透過嚇阻和強化國防,另一方面保持對話意願,雙軌並進與中國來往。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分析也指出,連環公報口頭上對華強硬,落實力度卻有待觀察,像G7公報抗衡一帶一路的全球基建計劃,交由專責小組探討,資金規模和來源等細節欠奉,而公報中關注新疆香港人權和台海局勢,也沒明言跟進行動。
美國《華爾街日報》/有線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