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很多保險代理人雖然只可以銷售保險產品,但都喜歡叫自己做理財顧問。誠然,現今的保險產品五花八門,可以用在不同的理財需要。但有一點相當可惜,香港號稱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到今天的理財行業還未有像歐美和澳洲,獲得應有的專業地位和尊重,今期筆者為大家剖釋當中的原因。
全面的理財策劃包括了投資、保險、稅務和退休等範疇。現時以「認可財務策劃師」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CFP) 認受性最高(請不要混淆,CFA則主要只做投資分析),曾經有人吶喊要求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把認可財務策劃師的資格提升至「must have」,而不再是「nice to have」,但最後都是無疾而終。
行業的短視是理財策劃不受大眾尊重的最大的原因。保險公司和獨立理財公司(IFA) 一般都是沒有給從業員基本工資,他們的收入全靠佣金。銀行則着重銷售保險,尤其在2008年雷曼爆煲後,對投資產品銷售監管苛刻,保險產品銷售則較為寬鬆。而且,相同的金額,往往銷售保險產品的佣金遠較投資產品的高。
筆者在20多年前已經聽當時的行業高層說:香港客戶未夠成熟,不接受付費的理財策劃服務。可惜到今天香港的理財策劃還是原地踏步,停留在只以銷售為終極目標的做法,間接使到理財策劃的地位無法提升。
香港需要推動付費的理財策劃服務,可以借鑑外國經驗,先推出「費用加佣金」模式。客戶需要付費向合資格的理財顧問購買度身訂做的理財方案,如果願意同時購買方案中建議的理財產品,則可享受佣金折扣。這樣才可以帶給專業的理財顧問有穩定的收入,不再需要以Sell為先。
沒有第一步,永遠只會原地踏步。
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