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周子峰編寫的《速讀香港史》,形容六七暴動源於左派受港英政府壓迫;又指六四鎮壓因激進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企圖迫使政府接受要求,後來局勢失控所致。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批評該書淡化六四解放軍血腥清場的史實,「避重就輕,講到學生激進得滯,(招致)武力驅散,本末倒置」。
該書提到六七暴動源於香港左派長期受港英政府壓迫,有未得北京支持的激進左派人士放炸彈,燒死「極力挖苦左派」的商台播音員林彬;事後港英政府「加緊實行宣傳與歧視政策,徹底妖魔化左派,使左派形象進一步受損」。
至於六四鎮壓,該書指當年部份激進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絕食,企圖迫使政府接受學生要求,後來局勢失控,「政府動用武力驅趕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卻未提及解放軍派坦克車血腥鎮壓。該書又指,事後「港府一改過去的做法,容許反共人士在港公開活動」。
歷史學者楊穎宇批評該書論證有不少粗疏之處,部份如為政治宣傳,提到六七暴動時,傾向「隱惡揚善」,「炸死林彬都只係『激進左派』,𠵱家嚟講都算暴徒喇」。該書將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多項基建計劃及民生政策定調為香港「本土意識」的開端,形容為「這種意識構成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矛盾的根源」,楊指以往從未聽聞這種史觀,認為若將近年興起的「本土思潮」概念套用在過去的歷史脈絡中,等同「重塑」以往的歷史論述。
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稱,該書嘗試將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低的原因歸咎於港英政府政策上,但事實上港人08年時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高企,故認為箇中問題應是社會因素,而非歷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