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那些序幕畫面,香港人無論身在何地,一定銘記在心;那些不知名字的面孔,展現出無所畏懼,維護公義的精神,極權如何扭曲歷史,亦抹不走我城的共同經歷。全球各地22個國家、52個城市今年開花聲援反抗運動,香港人發出的號角聲,令世界沒有忘記這座自由的橋頭堡。
有讀者來鴻引納粹集中營歷史,營裏每日設計的細節,就是刻意要令囚犯失去自主權,被囚的人只剩下最後一種自由,就是在困境中如何自處。痛苦雖然如影伴隨,但一些力量總能讓人克服困境,哪怕是無聊事。在痛苦中找到支點,活下去。
(讀者電郵請發送到[email protected],或來函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8號《蘋果日報》編輯部
送暖高牆逢周一至五刊出)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致牆內的手足
面對你們,我們深感歉疚,你們的堅持,你們的勇敢,你們的理念,每一位平民百姓皆有目共睹,當我們互相呼應,一盡己力共同抗敵時,強權將你們這些最勇敢的戰士囚牢,一想起你們在牆內飽受身心煎熬,我們心痛不已,我們可做的不多,只能為你們祈禱,並在各種掣肘下一盡所能為你們帶來希望,願大家都身心安寧,他日煲底相聚!
一名香港人
各位:
最近在看Viktor E.Frankl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他是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關在集中營。離開集中營後,他把那兒的經歷寫成此書。內裏有段說話很有意思: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每個人都得自行尋求。如果他找到了,即使受盡屈辱,仍會繼續成長。集中營裏的每件事都是為叫囚犯喪失自主權而刻意設計的。剩下的只是人的最後一件自由:在既定的境況中採取怎樣態度的能力。作者體驗過痛苦的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在面對極其邪惡的力量時,他認定人有足夠的潛力來超越困境。這份力量可以來自信仰、也可以來自心中珍藏着愛侶親人的倩影、又或是幽默感、又或事件、看到花草樹木、晨曦夕照的一瞥。或信念、或人、或景,就是找到一個支點。願你們都有這份力量!
共勉 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