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G7)峯會周日在英國結束。與前幾次特朗普參與的G7峯會散發出不愉快氣氛不同的是,這次峯會再沒有美國總統嚷着要把俄羅斯請回來,也沒有其餘六國因環保等議題「圍攻」美國總統的場面。表面上看,這次峯會大有回到美歐等盟友緊密聯繫之勢。然而時移世易,要美歐關係百分百回到「Good Old Days」只怕不可能,隱藏在本次峯會良好氣氛背後的,是各國各自的小算盤,及對這段傳統盟友關係的重新調整和適應。
對美國總統拜登而言,就任後首次外訪即到G7峯會會見所有主要盟友,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宣示其「America is back(美國回歸)」的外交立場,向世人展現美國重新領導國際秩序的決心和能力,以團結盟友和震懾中俄兩個主要對手。因此拜登此行在多個重點議題上重鎚出擊。
在最急迫的全球抗疫問題上,美國先在會前宣佈向低收入國家捐出5億劑肺炎疫苗,後在會上促成了G7合共捐出10億劑疫苗的承諾。此舉既是從全球公共衞生角度出發,也有抗衡中國疫苗外交的意味。在同樣逼切的全球暖化問題上,拜登撥亂反正,重投到與盟國合作減排的議程中,加速擺脫燃煤發電即是本次峯會在環保的重點議程之一,當中亦包含與中國爭奪環保話語權的考量。而在環球經濟復蘇上,拜登亦乘機將其內政的大規模基建計劃提升至國際層面,與G7盟國推出「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重建更好世界)」倡議,加大對落後國的基建投資與援助,協助它們以合乎民主價值的方式發展,其針對一帶一路的意義明顯。拜登在多個議題上均有與華針鋒相對的動作,明顯視中國為美國地位的挑戰者,也在表明美國已準備好領導民主世界應付挑戰,同時亦希望透過團結盟國的形象,在明天會見另一對手普京前先給對方一個下馬威。
對拜登的「美國回歸」之舉,盟國態度正面,尤以英國約翰遜最為歡迎。英國自脫歐後急欲鞏固其國際地位,約翰遜在峯會前先見了拜登,重申這對跨大西洋的特殊盟邦關係,又共同簽署了新版《大西洋憲章》,皆志在鞏固英美同盟,讓英國在脫歐後仍能透過與美合作推進其國際議程。
然而,歐盟兩強的法、德雖也歡迎「美國回歸」,態度則相對曖昧。法國馬克龍在會前表明法國的印太戰略既不會成為中國附庸,也不會自動與美國結盟,並希望歐盟也會如此。他又明示對歐洲來說,俄羅斯才是最逼切的威脅,呼籲北約將防禦重點保持在大西洋地區。從峯會結果和其觸及港、疆人權問題的聯合公報來看,這並不表示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對中國挑戰缺乏認知,畢竟拜登的幾項重點對華計劃均獲歐洲盟國的支持。但是,在經歷特朗普和英國脫歐後,歐洲追求「命運自主」的心態日益強烈,在自主外交的立場下,俄羅斯無疑是歐洲最大的威脅。因此歐洲希望在抗衡中國的問題上保留自主彈性,不做超越自身能力之舉,避免自動被美國捲進其能力以外的對華行動,而削弱自身抗俄的能力。
G7峯會顯示,美歐關係依然是建基於共同民主價值且相當穩固。歐洲在其可為之處仍會盡力應對中國挑戰,只是更傾向於逐件事情以歐洲利益為本審視。但既然民主價值相同,美歐對華態度接近,餘下的則只是怎麼做、做多少的分歧。各方依然在適應這種自由聯合的新型盟友協作模式,但對中國而言,面對美歐及其亞太盟邦各種壓力的大勢則不會有任何改變。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