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上周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法案,大額撥款於國內高科技產業上。在兩黨處於幾近完全敵對的時代,何以能促成兩黨能團結打破黨派分歧?答案在於:中共的野心。
獲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計劃在未來五年將投放2,50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製造,並資助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等高科技研發。此法案被當地視為自拜登上台後,其中一個重量級法案。當中不但涉及金額之高,更重要的是議案經過參議院六個委員會審議後,仍未胎死腹中,最後更能在68對32票下大比數通過,充份反映華盛頓極重視中共於科技上的威脅,亦令當地再度關注美中關係的發展。
要在參議院通過法案,其實只需要簡單多數制便可,但要避過拉布,則需達到60票門檻。現時民主黨及共和黨各佔半數50席,即使副總統賀錦麗能投下決定性一票,但民主黨亦難以避過拉布,以致過去半年立法舉步維艱。如是,即使參議院由民主黨掌控,但在正常立法情況下,議案必須得到共和黨參議員支持。
但共和黨一向主張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對私人企業的干預,不論是立法監管或是政府補貼。因此,共和黨在過去的武漢肺炎救濟法案,以致近日的基建議案,他們都與民主黨就撥款金額屢有爭議,除了出於政治動機,也是源承於共和黨反對政府大花金錢的論調。如今,兩黨爭議都不復存在,這種近十年於華府罕見的在經濟問題上的團結,又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
事件或需從2015年說起,其時中共推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試圖藉扶植高科技製造業,令中國在十年內能主宰微晶片、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等的尖端科技,務求再度實現超英趕美的宏願。對外,其用意就是要擴大中國於國際間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對內,則是謀求進一步鞏固中共政權的領導地位。
對中共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復興夢,華府必然不會不清楚背後的用心,更不會視而不見。早在奧巴馬年代,已曾出手禁止中資公司收購美國半導體科技公司。及後,武漢肺炎除了令美國重視其科技產業供應鏈的自主性外,更重要的推手就是特朗普在疫情後的一連串強硬的反華行動,令「逢中必反」的策略深受共和黨人支持。如今特朗普在共和黨仍具有指標性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氛圍下,造就了不少力主自由經濟的共和黨人,亦暫且背棄以往黨內正統的經濟意識形態,支持這項由政府大力干預市場的議案,以助美國企業力抗中共於科技產業的崛起。
現時美國已視中共為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兩黨合作以先攘外後安內並不為奇。但為箝制中共的野心而推行產業政策,讓政府決定扶植科技產業,這種帶有社會主義意味的計劃經濟,竟然在美國出現,甚至獲共和黨投票支持,正正是反映華盛頓人士已察覺到中共的擴張威脅迫在眉睫。
雖然拜登已表明支持,但有眾議員卻表示反對,議案能否通過仍存隱憂。然而,即使該法案能獲通過成為最終政策,但對於打擊中共的擴張仍然十分有限,故其潛在意義遠大於實際效用。
劉慧君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