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總會計較分數排名,大學畢業證書變成工作的基本需要,工作生涯是否真的單靠一紙證書就無往而不利?
華人社會的填鴨式教育採用灌輸方式,一味靠背誦死記,務求在短時間內做到大量知識累積,不需要思考,更遑論甚麼獨立創造性,總之學懂配合就可以了。 誰跟你說教育目標,在於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家長會相信嗎?才不要開玩笑啦!我個仔女考不上名校,你負責?香港的教育,從來都是朝相反方向走。近期為了政治需要,由小學開始推行國安教育,刪改歷史,將通識科強行改作社會公民科,以往強調培養批判思考,隔夜變成了洗腦灌輸,紅線處處,教師動輒得咎,為免身陷政治險境,不少老師選擇告老還鄉,明哲保身為上策!
至於靠高糖份飼料養大的鴨子,無錯鴨子的身形當然能滿足成長標準,但是,牠卻沒能在長大過程中學到該有的生存本領,結果自然是只有教出一群專業的考試機器,要贏在起跑線,課堂之外就是校外補習和所謂的課餘興趣,一個正常的孩子沒有正常的童年,學校生涯就是在起跑線上追追逐逐。想像力不能夠拿到好分數,所以,還是集中精神做鴨子好!
今天介紹一本關於孩子想像力的童書,是日本知名繪本師吉竹伸介的作品《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此書在日本榮獲MOE繪本書店大獎第一名,也曾獲意大利波隆那童書獎特別獎。
故事中的男孩放學回家,見到枱上放了一顆看似平平無奇的蘋果,但眼前這普通到不得了的水果,真的如它外表一樣那麼普通嗎,內裏會否別有故事?男孩由懷疑開始,產生了一連串對蘋果的新想像。聯想由最有關聯的東西開始,「或許,這是櫻桃的一部份也說不定。」漸漸地開始天馬行空了,蘋果裏邊可能裝着啫喱、背面可能是一個橙,可能是紅魚將身子捲成一團,蘋果內裏可能是枱精密的機器,也可能是一顆怪獸的蛋?抑或是澆水灌溉就能長大的房子?也可能是一顆撞落地球的星體?或許蘋果是有知覺的,會傷心,會痕癢,甚至有名有姓、有家人?朋友……。小孩的想像力一發不可收拾,正當大家都驚嘆不已之際,突然間小男孩說:「肚子好像有點餓了,媽媽,我可以吃蘋果嗎?」經過一番想像力馳騁後,最後降落回現實世界。
吉竹伸介的繪本,有一個獨特的稱呼,叫做「發想繪本」,這是指繪本可激發讀者想像力,改變對日常生活見慣事物的角度,重新認識並加以反思。「蘋果」究竟代表了甚麼?香港人,也值得反思。
鄺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