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田大涌橋路再釀一死七傷車禍慘劇,除了今次,該路段過去12年間亦至少發生約33宗涉及傷亡的交通意外,造成至少五死逾160人受傷。雖然運輸署近年已作出改善多項交通措施,包括調整「孭仔燈」位置,令燈號指示更清晰,但有區議員質疑成效不大,亦認為今次意外或與司機駕駛態度欠佳有關,促當局盡快調查意外責任誰屬,研究進一步改善措施。
意外頻生的大涌橋路,三大「死亡路口」包括沙田圍路交界、沙田路交界及獅子山隧道公路交界。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容溟舟昨到車禍現場,指涉事路口交通繁忙,不時超出負荷,若遇上駕駛態度不良的司機,容易發生意外。他質疑,大涌橋路新進行的交通燈改善工程,以及孭仔燈的交通燈設置是否合適,認為或有需要在現場增設偵速攝影機,強調會約見運輸署和警方討論。
委員會副主席黎梓恩亦稱,近兩年運輸署不時在事發現場作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已調動涉事沙田圍路交界的孭仔燈位置至左邊,以減低令司機看錯燈號的情況;並劃出雙白實線分隔轉左及直行行車線;以及調較紅綠燈燈號,令車輛不至於一直綠燈前行,需要中途停紅燈。
惟黎梓恩稱,相信今次意外未必涉及交通措施設計問題,直指「雞乸咁大隻紅燈,點解仲直行?」認為可能涉及駕駛者的駕駛態度問題。
香港公開大學交通意外重組訓練課程導師盧覺強工程師估計,昨日意外中,私家車撞向小巴的衝力可達4.6噸,結果令小巴翻側,產生的衝力甚至令車上司機及乘客於車內左搖右擺,提醒市民必須佩戴安全帶。
運輸署則表示,署方2018年曾全面檢討大涌橋路的情況,並已先後完成多項交通改善措施。署方正計劃在大涌橋路及沙角街路口增加安全島,分隔不同行車方向的行車線,工程部門現正安排受影響地下管道的遷移。當警方完成今次交通意外調查後,署方會檢視有關結果,如有需要會按實際情況實施相關的改善措施。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