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要找一些相關的植物,說來也有不少,如正值成熟的楊梅,古人用以辟邪去瘴的菖蒲、艾草,更有用來裹糭的竹葉。不過,看來還是竹子跟現代的端午仍未脫節,二千多年以來一直都是以竹葉包裹糭子為主,雖偶有柊葉、露兜葉之類的用於裹糭,但都遠遠比不上竹葉的普及。
那麼,裹糭的竹葉又是來自那些竹子呢?就我所知,我家鄉福建多以麻竹葉裹糭,因為麻竹在福建是一種普遍栽於山林的經濟作物,除了竹筍可食之外,其巨大粗厚的竹竿也是建材或製作家具家品的材料,闊大的葉子也剛好用於裹糭子。不過,香港的村民都不大有吃竹筍的習慣,也少見栽種食用為主的麻竹,反而多種用於建設或日常用品材料的竹子。常見的竹子有巨大有刺又堅硬的簕竹,那是最好的棚架建材,栽於後山也有防禦屏蔽的功能;竹篾是最重要的農村山貨材料,織籮筐紮花燈都要用到竹篾,剝削竹篾最好用上粉丹竹,它的竹節間隔非常大,可達兩呎之普,竹壁也薄,非常易見於風水林一旁;而籬竹和篲竹這類較小型而桿子幼的品種,多漫生於鄉村外的山坡上,它們既可鞏固斜坡,又是防盜的天然屏障,也可用於撐扶農作物;包裹糭子就要用上箬竹了,箬竹多生於山上,跟其他竹子最大的不同就是長得非常矮小,及不上人的身高,漫生於山上倒似是一片草叢,可是葉子卻甚闊大,適用於包裹糭子,在馬鞍山和八仙嶺北坡都可找到,鶴藪丹竹坑一帶的村民回憶小時候端午節前,大家會上山到平頂坳採摘糭葉,那時附近的水楊梅更剛好成熟,小孩們一手糭葉一手楊梅滿載而歸。
有一種竹子製的玩具頗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逼迫筒」,三四十年前,鄉村兒童最愛取材竹子做玩具,較大型的玩法是蓋草屋和竹筏,但因為工夫多又要氣力,並不常見,而小巧的「逼迫筒」就人人皆懂了。兒童砍下手指粗幼的竹子(節間一呎長短,孔徑二三分左右的最是佳品),截出帶一節位的一段竹子,於節前預留二三吋再把竹竿切斷分開兩段,一段八九吋為中空管莖,而另一段保留節位並插入一支削好的竹筷,竹筷可如劍刃入鞘般套進另一段的竹管。
「逼迫筒」驟眼看似孩子的寶劍,但實質是更具威力的槍炮,只要在管子一段前後塞進如朴樹或馬樓丹的青果子,再快速挺入竹筷,空氣的壓力便會把前端的果子激射而出,更會爆出如爆竹的響聲,非常刺激,是當年男孩子最愛的玩意。利用這種原理放大並以粗竹製作的話,可以製成噴灑農藥的水槍,八十年代時在粉嶺樓的西洋菜田,仍見一老農用這些自製水槍噴水灑藥。
竹子兼為「梅、蘭、菊、竹」四君子和「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皆因其「直而不屈」,實際上筆直堅挺的竹子也是好用實用的,竹子更有「有節有氣」的寓意,用上竹葉來包裹糭子去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剛好襯托屈原的耿直個性,《楚辭.漁父》內屈原跟漁父的對答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作結,漁翁覺得水清當然可以洗衣冠,但水濁又何嘗不可以洗足腳呢?時代黑暗,時不與我當然可以求去他鄉(也不用去投江),所謂「冇眼屎乾淨盲」,但暫退山林留下有用之驅,靜待日後大用卻更是積極,上面講到的幾種竹子都可在我的農場附近找到,想當年是農家社會的重要物資,現在卻無人稀罕,成為野外林木的一部份,不過,我仍然相信耿直有用的竹子以後一定能再次大派用場的。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