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開始NBA出現一種「中距離已死」的論點,認為今日球風下,加上「Moneyball」統計理論,已經是三分球天下,中距離跳投作為外線進攻,已屬過時及低效率。我之前已在本欄反對過這觀點,指出到了防守更緊密和針對性更強的季後賽,情況就會大有不同,事實亦證明了中距離並未消逝,相反往往成為重要賽事中決定勝負的關鍵武器。
從過去幾季就見到明顯實例:杜蘭特(Kevin Durant)在勇士兩度奪冠,尼納特帶領速龍贏得總冠軍,中距離急停跳投都是「無解」絕招;上季占美畢拿(Jimmy Butler)率熱火殺入總決賽,中距離也是主力兵器。
今季當然亦繼續看見這種情況,最明顯莫過於太陽的基斯保羅(Chris Paul),那個肘區的中距離跳投,準確一致猶如鬼神,有時同一位置連續投進,甚至令球迷錯覺像在看錄影重播。保羅這招與杜蘭特或尼納特不一樣,並非靠身材與跳躍力量令人封不住,而是靠技術和時機掌握:他往往先以高超運球,切到罰球線一帶空位起手,對方內線球員由於顧忌他傳球,無法隨便棄守籃底上前補防,常常只能眼白白看着他出手。其實T楊格(Trae Young)的進攻手段也跟這有些相似,不過新一代的他採用的不是急停跳投而是順勢拋投,在我心目中,一些較遠距離的拋投,實際上也算是一種中距離。
統計指中距離效率低,例如只要有35%三分球命中率,所獲分數已經會超過50%命中的兩分球。但這並未把實際「人」的因素計算在內:球隊接連進攻時,命中是50%還是35%,對攻勢的形成、球隊合作的流暢性和球員的信心,其實都會產生差異。這種無形因素,無法在一般統計看到,但在對抗激烈的季後賽和總決賽,卻是勝負的重大分野。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
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