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遺物●百搭易襯 曾經紅遍歐美 國產白飯魚 2021邊個仲着緊?

時代遺物●百搭易襯 曾經紅遍歐美 
國產白飯魚 2021邊個仲着緊?

輕薄的帆布、橡膠鞋底,腳上恍如無物,直踩地面。一穿一套,行雲流水,悠然自得,有着令人又愛又恨的魅力,它就是白飯魚。你可能會問,白飯魚為甚麼叫做白飯魚?

「過年唔好買鞋,當時的人覺得過年時說『鞋』字不好聽,所以就用簡約詞彙去代表白鞋。」賢發鞋業在沙田街市開業十六年,由五十七歲的老闆娘阿鳳一手打理。「最興旺的時期大約是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人不富有,球鞋款式也很少,我們小時候都着布鞋,白飯魚在當時算很珍貴。」初期白飯魚只有綁鞋帶款,後來才漸漸發展出不綁鞋帶。當年不少人都是一鞋走天涯,但時至今天,白飯魚已淪為「草根」和「老土」之流,記者走訪十多間舊式鞋店,只有數間仍有將白飯魚擺在貨架上,大多都是有客人詢問才會到倉庫拿出來。

白飯魚在六、七十年代興旺一時,綁帶到懶佬款都有,現在卻只能在舊式鞋店找到它的蹤影。

原版上海「飛躍牌」白飯魚。

「金錢牌」和「雙錢牌」由鞋盒到標誌都十分相似。雙錢牌鞋盒更附有本報訪問摘要。

賢發鞋業店面小小但鞋款應有盡有,店主阿鳳說最多工人幫襯買白飯魚。

英國名模Poppy Delevingne(中)有與歐洲版飛躍合作。IG圖片

僅剩國產貨 唔襟着會縮水

與現在的潮牌球鞋比較,白飯魚黯然失色,但在七十年代的香港,幾乎人人都會有一對白飯魚,貪它划算又耐穿,在那個年代,白飯魚才是主流。帆布面膠鞋底,鞋邊是塗得很隨便、出晒界的一圈灰色膠水,將帆布和鞋底黏着。雖然它如此不完美,但現在還有不少捧場客,「學生有時會有需要,例如學划艇要用到有鞋帶的白飯魚;有時踢足球不記得帶球鞋,也會來買一對作頂替,買得最多是一些泥水或油漆工人開工用,可以用完即棄。」

白飯魚的鞋底都有學問,主要分為黑、白和綠色三色,高級一點的蜻蜓牌是藍色鞋底,不過現在已經停產。黑色鞋底不能進入特定球場,如羽毛球場和壁球場等,綠色底不會甩色,彌補了這個缺陷,「以前消防員都指定要綠色底,那時未有配給,他們都會來訂購。」時代更替,綠色鞋底亦已絕迹,現存大多數都是黑色鞋底。

隨着越來越多新款式的球鞋出現,曾經盛極一時的白飯魚逐漸被淘汰,生產白飯魚的工廠亦越來越少,「以前有一款叫回力牌,到現在仍不時有人來找,它鞋底薄一點,卻很耐用。」市面上大部份白飯魚皆為「雙錢牌」, 還有一款「金錢牌」,兩者由鞋款、鞋盒包裝甚至商標都與十分相似,買時不細心看,多半都不會留意,「這兩個商標可能都有註冊,一個叫『雙錢』,一個叫『金錢』。」最意想不到原來香港曾經有本土製造的白飯魚,馮強樹膠製造廠於一九二五年創立,以生產膠鞋為主,不過工廠在一九五〇年停業,「馮強白飯魚」便成香港時代的回憶。時至今日,香港售賣的白飯魚都是中國製,隨着物價人工上漲,耐着程度亦沒有以前好,洗完多數會縮水。

一對白鞋又怎少得了一支白鞋油,「白兔鞋水」可謂當年的白鞋救星,「好像塗改液,又好像白膠漿。一塗就白,很好用,一支可以用很久。」那是讓白鞋重生的一支魔法水,不過同樣已經停產,市面上亦有很多更好的白鞋油,卻不會再有人會特地為廉價的白飯魚「美白」。雖然白飯魚在香港已是街市貨品,但二〇〇六年就有法國商人因為欣賞上海「飛躍牌」白飯魚的輕便和舒適,加上白鞋百搭、易襯又好着,於是將它帶到法國,由設計師重新包裝設計,「飛躍牌」搖身一變成為潮鞋,紅遍歐美。

左一、左二款式後期才有,造型較「新潮」,全白的鞋款則為最早期款的白飯魚。

不少室內運動場都禁止穿黑色鞋底入場。

白飯魚成本低,所以製作質素較馬虎。

馮強樹膠製造廠原址筲箕灣,一九五〇年停業。

跑友愛貼薄 感受腳下每一步

經常見到 「雙錢牌」鞋盒上都貼着一些標籤,有助雙腳發展,原來真有其事。二〇〇二年中大研究指出白布鞋雖然避震能力較差,但穿着效果與赤足相似;二〇一六年香港理工大學與哈佛醫學院共同研究指出,穿着仿赤足鞋跑步能令跑姿改變,從而增加小腿及足部的肌肉,跑手的受傷情況亦會減低。

說到白飯魚總覺得老土,連阿伯都不穿,但想不到這「文物」還有年輕人穿,甚至穿去跑山,〇〇後跑山愛好者林以誠說:「用白飯魚跑步的難度相對高一點,尤其是跑山,因為它的保護力較低,所以更要謹慎地踏出每一步。」同時他亦表示,新手應避免穿白飯魚跑山,避免受傷。

林以誠由中學開始穿白飯魚上體育堂,一次偶然在YouTube看到有人穿白飯魚跑山的片段,他就去嘗試,更一試愛上。雖然白飯魚沒有太高保護性,但卻給予他不一樣的跑山體驗,「因為白飯魚很薄,跑山時能更親近大自然,每一塊石、每一支樹枝,我都可以清楚感受到,很希望這對鞋不會隨時間消失 。」

林以誠喜歡穿白飯魚跑山,雖然鞋底薄,但他覺得這樣更貼近大自然。

記者:林泳君

攝影:鄭明川、蕭志南、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