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 - 楊靜

執念 - 楊靜

這兩日在上海,忽然有點閒時間,就去母校重遊。誰知坐出租車,司機說起學校近日的聳動新聞:一位三十多歲的老師因為不獲續約行兇殺死了系裏通知他這個壞小子的行政人員。

這好像是上海這兩週的大新聞,司機繪聲繪色說得如臨現場:「事先就準備好刀片,趁對方不注意就上前割喉。血流得到處都是喔。」網路上也很多年輕學者關注此事,不少人同情兇手,快四十歲了,教職無望,算是破罐子破摔。好像之前還離婚,也沒什麼牽掛顧及,絕望中要報復社會。

正好一位同學留校任教,飯間也聊起這事,提供不同視角,說這位老師早在幾年前就被學生投訴上課打學生,侮辱學生,精神狀態不太正常。走到今天也不是無技可循。只是倒楣了那遇害者,當場喪命,留下年幼的妻子和孩子,真是飛來橫禍。其實遇害者也是不久前才上任,這本質上算是因公殉職,因為和他本人是誰完全沒關,只是他不巧在那裏。

兩邊都可憐,也許早幾年有心理醫師輔導會有不同,聽說學校也都配備了很多這方面的人才。我那年代都去過一個小小的校園諮詢室,緩解了很多焦慮。

可同學說大部分人是不會選擇去看醫生的,一是不相信心理醫生能幫到什麼,一是病入膏肓反而更沒有動力求醫。這樣的情緒在華人社會好似很多見,去看心理醫師有時甚至是很丟臉的事情。可尤其孤家寡人的時候,人尤其脆弱,沒有有機的社交關懷,再不尋求些專業的幫助,真的容易陷入絕境,變得偏執。

學術界其實尤其需要這方面的系統干預。很多學者一輩子都只在象牙塔打拼,容易被科舉般的升等競爭箝制想像力和勇氣,甚至會被階段性的打擊碾壓。但世界不只有學院那麼大,不只是三五年那樣長,如果能自己跳出來,或是在引導下走出來,真有可能海闊天空。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逢星期日、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