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第五電視台起用了英國黑人女演員Jodie Turner-Smith飾演亨利八世寵愛過的皇后安寶琳。
在歷史上安寶琳當然是白人,但編導故意為了推廣「政治正確」而顛倒黑白,因為「一個人的種族不應該影響舞台角色,即使歷史劇也一樣。」
在創作自由方面,編導絕對有這樣的權利。莎士比亞戲劇也在亞洲上演過,可以用日本人或香港人全部擔演李爾王或王子復仇記的角色。
但是在以白人為多數的英國,故意起用一名黑人女演員演白人的歷史角色,除了創作自由,也是一種政治行為。
這樣做的後果有兩種:一種是大量下一代的觀眾被「喚醒」(woke),覺得自己沒有在欣賞戲劇時患上「色盲」是一種原罪,不能接受黑人演白人角色,不但是一種偏見,也令黑人在戲劇事業缺乏足夠的表現機會,長遠來說,令英國的黑人下一代裹足不前、不敢報名讀戲劇學校;這樣下去,在結構上,只會加深在戲劇界黑人無法出頭的種族歧視。
另一個結果,純粹是市場反應:無法接受政治正確凌駕於戲劇和歷史事實之上。你可以這樣大膽創新,我可以選擇不看。製作一部歷史電視劇需要巨大的成本,若這樣的創新缺乏市場捧場,只一兩次就無以為繼,草草收場。
香港人移民去英國,如果手持BNO,你是一名演藝學院畢業的演員,在你個人的利益立場,無論如何你應該支持前者。因為黑人的權益替你打拼在前,如果黑人能飾演白人英國皇后寶琳,亞裔也會得益,也就是說,身為BNO而在香港演話劇的你,也有更多的主流工作機會。
然而若是一名香港退休人士,生活無憂,閑來喜歡花點小錢在倫敦看話劇,到了一把年紀,特別為事業和生活拼搏,他完全可以堅持:不習慣看一名黑人女演員演白人的歷史角色,他還是覺得羅蘭士奧利花六十年前演的奧賽羅,比較有趣,甚至比真正的黑人演員演得好。身為消費者,他有權選擇看那一齣、不看那一套。
那麼前者有沒有義務游說後者,叫他改變一下欣賞的態度?告訴他:世界已經變了,不要帶着二十世紀的眼光看今日。而且,為了香港演劇界人士移民英國之後的前途和權益,你今日捧的黑人的場,證明香港人BNO移民英國,不會變成長期失業的二等公民,明天也就是捧香港人的場。
這樣的爭論,誰說誰不對?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知道。人的問題,往往比科學的問題更複雜。所以其實讀文科比讀理科難,雖然文科畢業的人,滿嘴巴吹水的技巧,比一個沉靜內向的醫生和工程師,往往更加impre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