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舊粵語 - 馮睎乾

被遺忘的舊粵語 - 馮睎乾

在這個同代人之間也有代溝的時代,老中青聚首聊天,即使說同一語言,也很可能需要翻譯。最近與新知舊雨吃飯,年齡由廿歲到七十歲都有。一位中年朋友跟老年朋友說:「搵日同你去遠掟吖!」老人家爽快答:「好。」我聽到就忍不住問:「請問『遠掟』喺邊度嚟㗎?」

中年朋友以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凝視我:「搞錯呀你,『去遠掟』都未聽過?去遠掟喎!」我慚愧得無地自容,只好抱拳謝罪:「小弟孤陋寡聞,真係未去過遠掟。」我問在場年輕朋友,知不知道「去遠掟」即是去哪裏。大家都一臉黑人問號。

中年朋友對眾人的無知非常震驚,只好解釋:「『去遠掟』即係去遠嘅地方咁解。平時我哋話『你有冇掟去?』嗰個『掟』呀,解做『地方』。」數十年來,他以為所有講粵語的人都懂這句話,這晚才猛然醒覺:原來只有夠老的人才懂。語言像皺紋,總是會出賣年齡。

後來問其他朋友,比我年輕的都未聽過「去遠掟」,比我大的,有部分人聽過——多是小時候看粵語片聽到,在現實生活則已久違多年。在語言叢林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按照什麼準則呢?當然,有些語言所描述的東西,在現實早已消失,比如你跟一個從未見過撥盤電話的「00後」說「發個輪畀我」,他聽不懂也很合理。

以我觀察,昔日較委婉的表達方式,似乎都會被歲月淘汰;存活的都是一些坦率、樸素、直接的語言。記得清朝出世的外公,我小時候跟他下棋,他中途會起身說:「等陣,我去出恭。」初次聽,還奇怪他為什麼忽然外出辦公?原來是去廁所大便。過了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出恭」的意思:原來是元、明的科場用語,士子在考試期間大小解,須領「出恭」牌,於是俗語就稱入廁為「出恭」。

這種委婉語流傳數百年,直到我外公輩還在講,現在都沒有人說了。是因為「出恭」兩字太費解?抑或科舉廢了,於是相關的用語亦隨之消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數十年後,不知還有多少香港人聽得懂「自由」和「法治」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