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老婆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文人相輕」的變奏,老調而已,很多人相信,卻不見得合乎事實。第一句我首先反對——本人深信老婆是我的最好。至於第二句,如果是下筆用心的文章,完稿那刻自然覺得是佳作;然而,過了一段時間重看,有心理距離,較客觀了,便未必依然滿意。我甚少重看已發表的文章,不論是期刊論文還是雜文小品,就是因為不想見到當初沒有發現的沙石,卻又不可以改正。像其他認真寫作的人一樣,有些文章我自認寫得好;奈何自己滿意的別人不一定欣賞,誰對誰錯,那難說,我不認為自己的判斷最可靠。
愛好寫作的人絕少不愛讀好文章,而這些好文章當然不全是自己寫的;欣賞別人的文章,並認為比自己的寫得好,不應該是罕有之事吧。對我來說,尤其有滿足感的,是讀到不期而遇的好文字。有些作家名氣大,但讀後感到不過爾爾;要是慕名而特意找來看的,還添幾分失望。不少人喜歡用「文筆好」來稱讚心儀的作者,可是,所謂的「文筆好」,往往只是通順;如果加點文藝腔,拋幾句古典詩文,甚至會被稱為「有文采」了。相較之下,那些偶爾看到、沒有期望、卻眼前一亮的驚艷文字,特別教人興奮。
早陣子便剛有一次這樣的「艷遇」。吾乃老饕,亦好烹調,因此愛讀的好文章包括寫飲食的。那天在網上搜尋烹調資料,不知怎的幾個點擊之後,看到一篇文章,篇幅短小,千五字左右,但題目超長:〈滋滋香煙、醬汁腴厚,肥嫩完滿滷肉最解愁〉。看完後,心裏立刻讚好。文章既寫食物(滷肉),也寫人情(母親、外公、外婆);沒有主副,兩者完全交融,不着絲毫痕跡。文章天成,妙手得之,就是這篇小品給我的感覺。
以下這段我特別喜歡:「滷肉少女鐵了心要將家族滷肉學成,唯恐丟了菜譜,味覺記憶自此無處靠岸。人生是真真正正有許多來不及的,獨是這鍋肉,幸好學上了。滷肉是我媽媽癌病末期,最後一道手把手教會我的菜。彼時她站立三分鐘都虛弱,但是燉肉前段,煸炒到必須程度,她全程站着,僅為了讓我見到應有醬色。她逐步解釋,我凝神狂記,記下的全數緊握不放。母後至今,想彼時廚房光線,孤兒意識無端滋長的時刻,就燉上一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文字沒半點花巧造作,卻又遠勝只是通順:描述精準具體兼有電影感,無多餘字詞,句子的節奏感亦好;同一段兩用「彼時」這個古老的詞語,令讀者不由自主地感到跟老一輩親近了一些,這與文章內容配合,是不經意的巧。
上文我用了「好文章」和「好文字」兩個詞語,意思並不完全相同。只要內容充實,言之有物,表達清晰,結構分明,便算是好文章,卻不一定是好文字。好文字,如果指的是整篇文章而不只是語句或段落,首先必得是好文章,但還要具備另一個條件,就是有美質(aesthetic quality)——文字安排之美。好文章未必是好文字,例如大多數高質的學術論文和政治評論,只是內容卓越,不是文字優美。不期而遇的好文章已足以令我驚喜,不期而遇的好文字則每次都是意外地樂透的享受。
好了,賣夠關子,應該揭曉這位令我「驚艷」的作者是誰。她並非名不見經傳,但是成名不久,因此我在看那篇講滷肉的文章前不知道有這位作家。是台灣作家,筆名洪愛珠,比她的原名洪于珺較俗氣,可文章就是寫得秀美。她三十歲以後才開始寫作,不出數年便拿了幾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2018散文首獎,2021散文評審獎)、林榮三文學獎(2019 散文佳作獎)和鍾肇政文學獎(2019散文組副獎);得獎作品順上述獎項的次序是〈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二○二○台北式結婚〉、〈吃麵的兆頭〉和〈粥事〉。我在網上找到〈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和〈吃麵的兆頭〉,看了,果然都是可堪玩味的好文字。洪愛珠於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正職做的是平面設計工作,三十多歲一出手寫文章便佳作頻生,文字充滿魅力,顯然是寫作天份極高,幸而沒有被埋沒。她剛出版了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2021),我這欣賞者焉能不買?網上訂購很方便,不必去台灣。香港也可能有售,但這落落故城,我是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再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