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在即,又見各式糭廣告。糭子非我所好,主要原因是難以處理。夏天細菌容易滋生,有些糭子只以室溫存放,我就擔心腸胃炎風險。冷藏的糭子,如果體積太大,翻熱要有耐性和技術。吃的時候,還是會思考面前這大個子的製造、運送和儲存歷史。
「種」與「糭」同音。近月聽到最多的,是「變種」。新冠病毒,一波接一波。每每疫情稍為緩和,就聽到、看到變種病毒的蹤影。病毒變種,並不是背後有軍師,策劃攻擊人類,佔領地球的大計。病毒因為不斷複製,過程中出現隨機變異。這些變種病毒,有些變得更適合傳染人類,有些變成失敗者。達爾文定律,病毒也遵從。適者生存,所以能見報的變種病毒,都是感染力和傳播力都強。
對付病毒變種的最有效辦法,是大規模接種疫苗,並不是因為疫苗可以預防所有變種病毒,而是接種了疫苗的人不受現存病毒感染。減少病毒的宿主,令病毒複製的機會大幅減少,出現變異的機率亦減少。
聽過一個笑話,說希望端午節,病毒不再變種,改為變「糭」,被大家吃了,疫情也就完了。但願如此。
家庭醫生遇到水「腫」病人的機率比遇到變種病毒高。檢查是否水腫,簡單方法,是病人活動了一段時間後,用手指按着腳眼附近骨頭位置30秒。移開手指,凹陷持續,就是有水腫。水腫由組織積水引致,所以只會腫,不會有紅、痛、熱等發炎症狀。如果有發炎症狀,要考慮細菌感染等其他原因。
診斷水腫成因,首先是分辨局部水腫,還是全身性水腫。局部水腫最常見是單腳水腫。病因包括靜脈或淋巴阻塞等,需要超聲波掃描檢查。全身性水腫,病徵是雙腳水腫,也可以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例如手背腫、眼腫、腹脹等。全身性水腫是因為身體處理水份功能失調。病因要考慮心臟衰弱、腎功能下降、肝功能不正常這三大成因。病歷和臨床檢查多數可以找到線索。跟進檢查包括驗血、驗小便、照肺、心電圖、超聲波等。再根據結果,可能需要跟進作深入檢查。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