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軍C-17運輸機在台北松山機場降落、突破美台軍事交流底線後,美國聯邦參議院周二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又包含《台灣主權象徵法案》等援台法案,可謂來勢洶洶、咄咄逼人,中國的抗議也由外交部加碼至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可笑的是,中國官方機構、媒體都避談《台灣主權象徵法案》,以免再刺激民粹、難以回應民間開戰呼聲,但如此內外有別,豈不是顯得中共的對外強硬虛有其表?
美國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後,中方的抗議相對於美軍C-17運輸機進出台北有所升格,外交部指摘法案「與中美兩國各界希望加強交流合作的普遍願望背道而馳」,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也發了聲明,炮轟美國唯我獨尊、處處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不得人心,同時強調:「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新疆、西藏、香港等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國干涉。」
美國立法、斥巨資鼓勵創新與競爭,怎麼就與中美各界的普遍願望背道而馳了?難道中國外交部和中國人大比美國參議院更能代表美國各界的願望?而且,《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又是怎麼在台港疆藏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的?中國官方不願也不敢挑明的是,美國參議院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其實不是單一法案,而是一攬子法案,包含了對台友好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台灣學人法案》及《台灣主權象徵法案》等。
其中,《台灣主權象徵法案》規定,美方應准許執行公務的台灣外交、軍方人員,在美國領土展示國旗、穿着制服。這不是擺明要承認台灣的主權嗎?中國只是讓外交部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打打嘴炮,連《台灣主權象徵法案》都不敢提、不敢明確反對,不是太軟弱了嗎?搞得似乎要默認美國承認台灣主權。
要知道,2019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香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時,中國是七炮連發,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中國外交部、國務院港澳辦、香港中聯辦、外交部駐港公署及香港特區政府都發聲明反對。而中國外交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上次就台灣問題同時發聲明反美,是在去年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台北法案》時,敦促美方「不得實施該法案,慎重處理台灣問題」。
當然,《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及相關法案,還有待眾議院通過和總統拜登簽署才生效,但從美國現時主流民意與輿論看,法案生效只是時間問題,中方的回應強硬與否,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值得觀察的是,中方回應的國內效應。
美軍C-17運輸機公然降落台北後,中國官媒、駐美官員有關美國軍機軍艦停泊台灣即宣告兩岸開戰的警告,頓成國際笑話,連中國的小粉紅也指摘當局太過軟弱、沒有守住反對外國干涉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底線,令中共近年藉台灣問題煽動民粹情緒的弊端顯露無遺。
對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主權象徵法案》,中方能避則避,不是隱忍待發,而是無可奈何。文攻太強,勢必再招來國內鷹派對台動武的呼聲,而這是現時不可能的任務,只會影響中共的統治權威。中共既要對美國表明反對態度,提高抗議規格,又不敢大放厥詞,以免作繭自縛,甚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共為了撫慰小粉紅們因美國軍機出入台灣而受傷的心,近日發佈了南部戰區空軍「轟-6K」轟炸機發射巡航導彈、東部戰區演練兩棲裝甲車搶灘登陸的畫面,係威係勢。然而,這套文攻武嚇的把戲已經耍了25年,從1996年台灣第一次直選總統迄今,哪一次不是淪為替「台獨勢力」助選?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